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柏容 《出版史料》2007,(3):109-114
我的藏书中有本《引玉集》,是我经常欣赏的一本书。它在我身边的岁月已经超过一个甲子了,这一个多甲子中,可说是风风雨雨、万方多难,因而有许许多多早于它或晚于它收藏的书籍,或在这样、或在那样的劫难中都早已散失,而它却至今能留存我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虽然多少也与我的对它备加关爱并非无关。  相似文献   

2.
我又翻开这本书,我的青少年岁月、我的插队农村的十年生活重又回到我的眼前,那乡间泥泞小道上一番一番的风雨重又吹打着我心灵的窗棂。 这本书不是我自己的。它从什么地方、什么人那里辗转到我手里,我已记忆不清,但它与我的相遇。又实在是我生命中的奇缘,因为它一来,我就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位新读者,今年2月底为写一篇文章查找关于我国新闻界发展情况的资料,图书馆工作人员便“对号入座”向我推荐了《新闻战线》第2期。读后爱不释手,便又找来去年的杂志翻阅起来,虽然我不是搞新闻专业的,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好杂志,个性很鲜明,是读者的良师益友。 说它是良师,因为它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专稿专论》、《台长论坛》等专栏发表的各级领导的文章,还有新闻界权威人士的经验介绍、心得体会,都是高屋建瓴,对如何办好广播电视和报刊具有指导性,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讲也可以开阔眼界。 说它是益友,因为它越办越活泼了,只…  相似文献   

4.
熊明轩 《出版科学》2001,(2):78-78,80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也是因为我特别喜爱法制类报刊的缘故,所以,在《警笛》只有两岁时我就成了它的一位热心读者。从那时起,它刊发的每篇稿件我都认真研读过,读者对它的反映我尽力收集过,对它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我和一些办刊专家、有关管理部门的领导客观地评估过。十年来给我总的印象是:《警笛》所刊发的每篇稿件,每幅图片,每期封面,无不充满人间正气,都是引导人学法、知法、守法,都是劝人学善、懂善、行善,都是告诉公民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保卫社会的安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客观地说,《警笛》的社会效益是好的。我想,这大概是广大读者喜爱它,党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充分肯定它,出版界的同仁一直关心爱护它,使它的期发量由最初的数千份到今日的数十万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相似文献   

5.
它是我的朋友,见证事业的起航;它是我的爱人,朝夕相伴在身旁;它是我的青春,是我永远的眷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从维熙 《档案天地》2009,(11):56-58
北京城北的土城,历史记载它本是元朝的开国都城,随着时间的流逝,北京人大都把它忘却了。但是我却对它记忆犹深。之所以如此,因为那儿是我噩梦链环中之一环……  相似文献   

7.
卖书     
郭沫若  一元 《出版参考》2004,(10):32-32
我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我想丢掉它也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了。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来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里买的。走的时候本来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两年,它被丢在我的箱里,没有取出来过。  相似文献   

8.
李蕾 《今传媒》2004,(1):44-44
爱向左走,恨向右走,无论选择什么,我对《三秦都市报》不会没感觉。这张报纸10岁,我只陪了它两年半,离开那天,我站在大门口,看阳光水一样满地淌,右手西,左手东,影子缩在脚下,像拖着一个小的宠物,忽然不能相信这是我的影子,觉得它一点也不了解我。  相似文献   

9.
“我爱阳光,因为它是金黄的;我爱天空,因为它是湛蓝的;我爱小草,因为它是嫩绿的;我爱枫叶,因为它是火红的;但是,我更爱生活广播,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2005年3月1日,河北乍活广播开播周年特别节目中,一个12岁的小听众用她童稚的声音朗诵了这首她自己创作的小诗。而一位年逾花甲的书法爱好者则在纪念册上留下了一行笔力飘逸的行书“活色生香入味来”。  相似文献   

10.
长平 《青年记者》2007,(7):69-69
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虽然我要说的事情并不血腥,但是我认为它比血腥更为可怕——它谋杀的不是肉体,而是思想;它并非出自恶念,而是源于善意;它并非不同寻常,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案子里甚至没有坏人,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受益,但其实人人都是受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最难忘的是谁?老师;施惠最多的是谁?老师。人一生有各种老师,都是难忘的。解放军报──我走上理论工作之路的启蒙老师,入伍28年来几乎天天见面的老师。我从19岁携笔从戎近30年中,天天与军报相拥相伴,睡前、饭后看着它;开会、候会拿着它;火车上、飞机上带着它……。连最亲的人也没有这样长时间地形影不离过。我的每一进步、成绩——新闻作品发表过数万字,理论著述发表了200多万字,有的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年轻时曾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立了二等功……,差不多都与解放军报的导引、教化有关,尤其是理论研究方面,更是靠军报、军报…  相似文献   

12.
档案是什么?如何解读档案?这是我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记得第一次打开档案书籍时,我并没有被它所吸引。相反我感觉到档案这个专业是很容易学习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研究问题的增多,我对于档案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感受到了档案的魅力之所在,逐渐理解了档案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档案科学管理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为此,我开始认真地解读档案,研究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档案科学管理的奥秘。虽然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但我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档案学专业的学习正是我对档案从无知到理解再到研究的一个过程,这也终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一个荣誉证书,整整二十年了,一直都珍重地保存着,是因为它是由一次特殊的采访而得来的,它的上面镌刻着我的骄傲与笑脸,也烙印着我的泪水与痛痕……  相似文献   

14.
一、在艰苦环境中迈出新闻生涯的第一步我1968年入伍,不到半年,就被调到团政治处当报道员。先是搞文字报道,后来,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转业,移交了一台照相机,领导决定交给我用,从此,开始了我新闻摄影工作的生涯。我深深地感到,新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事业需要它,部队官兵欢迎它,我就下决心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然而,在部队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是不容易的。我当时所在部队驻守在东北长白山地区,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的宿舍、办公室在一个大房子里,说是房子,其实就像用木头搭起来的小窝棚。摄影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15.
我是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七团宣传科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几年来,我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贵刊这位良师益友指点迷津,使我由一名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对新闻事业有所了解,渐渐入门。我庆幸,我一个农场妇女没投错“师”。 贵刊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它贴近生活又经济实用。它从朴素无华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格调高雅、端庄秀丽的“大姑娘”。我对贵刊情有独钟,在我的家里珍藏着70多本书。 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变成铅字,我对贵刊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我能在强手如林有专业记者参加的地州级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05,(1):27-28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相似文献   

17.
若有人问,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但我不知道它在哪里。那么大多数的答案是,它就在你我身边!  相似文献   

18.
三、关于电视广告的创作我是1985年开始参与电视广告创作的。那年,我任中央电视台的副台长,主管好几个部门,其中有一个广告部。在那以前,我对广告基本上不看。那是由于当时观念不同,对广告很看不起。那时广告做的也确实差劲,无非是什么暖气片多少钱,电话号码,门牌号码,厂长是谁,就这些。后采,我当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分管广苦以后,我就在想,这个广告能不能给它改造改造,改观改观。我自己竖立了两条目标,第一条是在不虚假的前提下,把它拍成一部纪录片。另一条,使它民族化,中华民族的民族化。时间只能三十秒。当时广告规…  相似文献   

19.
放飞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集市上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鸽子。那是一只黑色的鸽子,全身羽毛发亮,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像在看着我,小小的鼻子,几乎看不见。我拿出仅有的5元钱买下了这只鸽子。鸽子买回来的那一天,正是我弟弟的生日。阿姨买了生日蛋糕,我把生日蛋糕的盒子做成了鸽子的小屋,还拿了很多小米和水来喂它。可是它好像心事重重,大概是想念它的亲人了吧,一天都不吃不喝,还不停地走来走去。第二天我来看鸽子的时候,鸽子一直对着我叫,好像在说:“请放了我吧。”我看到这些,就不由得想到了它也是一个小生命啊。我不能因为…  相似文献   

20.
有很多话可以用来形容书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书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如此类。那么,用什么来形容图书馆呢?知识的殿堂,抑或智慧的集聚地?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短语来形容它,因为图书馆于我已是一个亲切而又神秘的名词,那儿有着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留连,太多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