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清代骈体文的复兴首先是受到我国文学传统中浓淡、奇偶两对审美情趣交互兴降的规律的推动,是明代诗文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清乾隆后翰林院考试律赋也有密切关系。考据学的兴盛对骈文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骈文与“古文”争文章正统的局面,扩大了骈文的应用范围,较少道学腐气,以及文词典雅或博丽等特点,并由此形成清代骈文的优点与缺点。  相似文献   

2.
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清代骈体文的复兴首先是受到我国文学传统中浓淡、奇偶两对审美情趣交互兴降的规律的推动,是明代诗文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清乾隆后翰林院考试律赋也有密切关系。考据学的兴盛对骈文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骈文与“古文”争文章正统的局面,扩大了骈文的应用范围,较少道学腐气,以及文词典雅或博丽等特点,并由此形成清代骈文的优点与缺点。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功绩,已成定论;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却一直遭到非议和谴责。桐城派的古文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汉学家讥为“空疏浮浅”,被骈文家目为“谫陋庸  相似文献   

4.
一 骈文即骈俪文,是以词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固定的名称,梁简文帝(萧纲)称“今体”、“今文”①,刘勰叫“丽辞”。②但这并不是固定名称,后世亦未用这些名目。骈文是同古文(即散文)相对的。中唐韩,柳举起了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帜,掀起了一场以反对骈文为目的的古文运动,骈文的地位受到冲击,于是骈、散之分正式出现,清李兆洛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②这就是说唐以前文体虽然发生了变化,而新的名称却没有出现。中唐虽“目六朝之文为骈俪”,但庸人的习惯称呼是“时文”或”四六文”。其所以叫“四六文”,是因为骈文以四六句式为主,晚唐李商隐又把自己的骈文集子叫做《樊南四六》,故得此名。郭锡良等人说:“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④  相似文献   

5.
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等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石,而当时文坛上破体为文的创作风气以及律赋、咏史怀古诗、陆贽骈文的盛行等,也从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赋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韩愈是唐代中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于贞元十七年(801)写给李翊的《答李翊书》,是一篇谈自己“古文”创作体会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篇著名文论。作者在文章中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自己写作古文的态度和过程,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概念,它的主要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象骈文那样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和用典,比较接近口语。它恢复了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史传文、论说文那种文体写作的传统,故称为“古文”。古文运动则主要是指在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具体地  相似文献   

7.
韩愈(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字退之,河南人.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九岁开始做官,当过节度使的幕僚、国立学校的教师,曾两次被贬到广东任阳山县令和潮州刺史,晚年当过中央兵部、吏部侍郎.韩愈的一生,除了做官以外,还致力于文学活动.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当时,他一方面针对佛教、道教盛行,严重妨碍社会生产发展的情况,提出文学必须努力宣传儒家道统,抵制佛老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六朝以来那些内容空泛、追求形式的骈文充斥文坛的局面,强调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做到“词必己出”,不袭陈言,“文从字顺”,流畅自然.他以自己的实践,写出一批别开生面的文章,使骈文相形见绌,在文坛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先从古文说起。“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并把它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开来。在中唐德宗统治的后期,由于韩愈等人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于是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从贞元十二…  相似文献   

9.
关于“散文”,在“文学”这一概念没有明确,即文学与非文学没有划清界限的时候,它自古与骈文、韵文相对,是就文章的媒介——语言而对篇章的划分。与骈文相对的“散文”,是指凡不用对偶句写成的散行文字,如唐以来的古文。与韵文相对的“散  相似文献   

10.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品种,同时也是一种颇受非议的文体样式,长期以来被扣以“形式主义”、“浮艳轻靡”的帽子,而其创作的全盛期魏晋六朝,更被目为“文学误国”的口实。此后的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理学文论,更是对之口诛笔伐,骈文便被作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而被归入“另册”。  相似文献   

11.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陆贽(754—805),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中唐时期著名的宰相,卓越的政治家,也是应用公文写作的大手笔。收入其《翰苑集》的一百四十一篇文章,都是代皇帝起草的制诰诏书和上给皇帝的奏章奏议,均属应用公文。唐代古文运动之前,唐朝的一切应用文字,上起诏敕,下至判辞书牍,一般都是用四六骈文写成,陆贽当然也不例外。古文运动兴起后,骈文同古文判若水火,两派作家互相攻讦,不遗余力。但陆贽这样一位骈文作家,却受到历代古文家高山仰止般的尊重。由宋至清,蜚声文坛的大文豪们都对陆贽推崇备至,许多著名评论家屡屡将陆贽与古文大家相提并论。如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陆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14.
钱静 《文教资料》2011,(27):9-10
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在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本文谈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所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5.
论桐城派     
要了解“桐城派”,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学的源流。 中国文学的源流,自三百篇而《离骚》而汉赋,都只是诗。建安之后,诗和骈体文并踞文坛。只不过骈文是专以藻绘为文,所谓“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沈思”,并不指学术,乃是指的写作内容及其结构。这一时期的文,实即近代所谓纯文学。到中唐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骈文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在隋唐开始式微,后经唐宋古文运动的打击,宋、元、明三代的骈文虽然仍在一定范围中使用(主要是官场及应酬文字),但已是涓涓细流,不仅作者稀少,格调也愈来愈卑下。到了清代,一批文章家和学者,力图改变骈文的衰落情况,起而鼓吹骈文和骈文写作,自清初到清末,前后二百余年,骈文创作重新出现了一定的繁盛局面并取得了可观成绩,世称“骈文复兴”。 对于清代骈文是否真正复兴,当代论者有的赞成,有的反对。郭绍虞先生等认为“清朝  相似文献   

17.
骈文研究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 (1.1)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 (2 .1)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 (3 .1)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 (4 .1)柳宗元研究界标 :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曹虹 ,陈曙雯 (1.6)柳宗元文学思想中的“情”“意”观述论刘绍卫 (1.12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吕国康 (1.17)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杜寒风 (2 .5 )柳宗元对问文学研究郭莲花 (2 .8)“惠化”的思想行为与柳宗元柳州诗文阮璐 (2 .14 )论柳宗元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态模式化肖扬碚 (3 …  相似文献   

18.
骈文研究刘宋骈文用典之繁及其成因周海霞,水汶(1·1)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张洪海(2·1)陈维崧骈文特征及对清代骈文复兴的意义陈曙雯(2·5)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毛新青,郭进(3·1)十年骈文研究综述莫山洪(4·1)柳宗元研究啸歌绝唱清莹秀澈———柳宗元的“愚溪”情结与心态吕国康(1·5)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肖扬碚(2·10)千古之谜———“八愚”遗址今何在?吕国康(2·13)柳宗元山水亭台记的构架及其它吕国康(3·5)博国语之趣,得幽默之心———柳宗元散文对《国语》“趣”之特色的继承与创新袁茹(4…  相似文献   

19.
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既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亦与骈文和散文之争的文学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一批学者以北京大学为阵地,对"文"与"笔"范围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六朝文论的复归。从文学史上看,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在为骈体文寻求正统地位的同时,客观上也张扬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总之,民国之际学者们有关"文笔之辨"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使得清末民初成为了"文笔之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义、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在这场运动中,唐代的柳宗元积极倡导“复古”,并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