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 ,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学生对道德的实践理性知识的掌握 ,以及他的德性的真正形成 ,须仰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 ,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 ,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  相似文献   

2.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学生对道德的实践理性知识的掌握,以及他的德性的真正形成,须仰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加强理解正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道德教育中如何认识理解、如何实现理解、理解带来的效果如何等都成为学校教师实施德育的现实问题。当我们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时,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日益凸现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一、道德教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5.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教育仍然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格的核心并且比智力发展更为重要而有意义”,必须强调“培养道德公民态度与个人品质教育的任务”。 完整的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的内容包括在保证人的价值理解和情感知识中,而且还促进这个过程(教师、学生、学生集体和家长)的主体掌握实际的道德技能。一般把品德教育划分三个工作方向: 1.培养教育过程全体参与者的正确道德立场; 2.品德教育贯穿在人类和人们关系的系统知识中; 3.品德教育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话道德教育模式凸显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自主建构,使得师生在对话交往中理解道德意义、关注价值生成、敞亮个体道德视界以实现精神共享。对话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道德宽容、价值多元;倾听理解、自主建构;师生平等、价值共享。它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话题生成、对话交往、价值理解、精神共享四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自由的道德氛围和价值空间,运用情感共鸣等策略,引导有效和谐的对话,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生活·道德·道德教育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鲁洁 《教育研究》2006,27(10):3-7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相似文献   

11.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其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学生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的德育格局是学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丰富生活化德育内容、完善生活化德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人学视野下,道德是人的道德,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德育不仅应该回归生活,更应回归人。“人”不是抽象的道德主体,“生活”也不是抽象的道德母体,道德更不是所谓的“德育内容”。相反,三者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即人的境况;人的境况即人的生活境况;人的生活境况即人的道德境况。德育不应只是传授道德知识的“知性德育”,也不应只是提供可能生活的“生活德育”。我们应改变这种“给予性德育”思维,让人了解人自身的真实境况,从而严肃地进行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16.
浅析青少年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青少年的心理困惑来看,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人格障碍导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健康修养,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7.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加强与学生生活伯联系为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归根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