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2.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也是《文心雕龙》中使用较多的一个字。据笔者统计,在《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中,用到“气”字的有三十一篇,共八十句(以一逗为句)。由于中国古人所使用的理论术语大多是由具象词借用为抽象句,其原始意义所指代的具体事物之内在与外在性质的多样性、复杂性,就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论述可以分为两派,“主”气论和“次”气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代汉语含义的朦胧多义和古代的文论家使用术语的不规范以及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在内容上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它们都是可以并存互济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鬼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有部分鬼还能够作诗,出现了大量的“鬼诗”故事。这些所谓的“鬼诗”典雅隽永,在后人裒集诗歌、编订诗歌总集的时候,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名日“鬼诗”。甚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鬼诗”的诗歌批评。于是,无形中,它们成为雅俗文化互动的一座桥梁。本文分析“鬼诗”由俗入雅、以雅融俗的文本功能,同时分析其审美特色,以展现“鬼诗”现象中雅俗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今人在评论或赏析诗歌形象时,最惯用的概念,除了文艺共有的“形象”外,大概便是“意境”了。有的论者注意到我国还有“兴象”、“意象”、“情景”、“境界”等等古老的术语,可又认为它们的内涵大致如一,与“意境”并没有什么差别。其实,我国古代诗论里关于形象的概念范畴是相当丰富的,不少在实际运用中也都有特定的内容和界限;“意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决不能混同而论。本文仅就诗说史上一组最基本的范畴——“形”、兴象”、“意象”,作个初步的考察和辨析,企望能勾出它们产生、发展的轮廓,并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审美)意象本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瑰宝,但本世纪初,由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兴起,诗人们纷纷“走向东方”,首先在研究、翻译汉诗中一致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美竟相折服,继而就从东方传统与技巧中寻找新的灵感,最后竟使意象逐渐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二三十年代,意象主义运动传人中国,中国的诗人们似年“数典忘祖”,纷纷“走向西方”,寻找以现代意识取代封建意识的激情,诗坛上也着实热闹了一阵。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诗学界和批评界又再次掀起了研究意象的热潮,且至今方兴未艾,以至有  相似文献   

7.
“衾”是中国古代的生活用品,也是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唐诗中,人们或以“衾”意象寓意男女欢爱,或以之喻友谊,将其指向较为私密的人际关系。另外,“衾”意象与唐人诗风意趣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存在较多“衾”意象的自居易诗中,它是其诗歌体现出“俗”之风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古典诗词和古代文论中的意象进行了探讨,首先纵向梳理回顾了古人和今人对意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接着树立罗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现当代学者对“意象”概念的解释界定;最后结合具体的古典诗歌作品和古今文艺理论家的论述,对意象和物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二者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9.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中国古代诗词意象繁多复杂,意蕴丰富深厚,对意象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和象征意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词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并根据意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美学概念。在中国新诗的评论中,古代文论的许多概念,如"风骨""气韵""辞采"都已被旁置,唯有"意境"与"意象"还常常提起,"意象"说仍然是今天评价诗歌的美学范畴,亦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的纽带。本文主要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探讨新诗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微妙联系,并对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悠悠”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而且也是极美的一个诗歌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诸如“斜晖脉脉水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名句俯拾即是。许多古典诗歌作品正是因为“悠悠”的恰当使用而使得全诗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声情并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汉字从诞生起,其造字方法和结构成分就蕴含着客观物象和人的主观感情,字与字组合成词自由灵便,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成的基础。意象经过诗人别具匠心的组合,产生具有“言外意”、“味外味”的意境,这正是诗歌艺术魅力之所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精华应在现代文论中回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论。那种认为中国当代文论只有西方化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吴昊 《文学教育(上)》2013,(23):142-144
“张力”是一个从西方文论引进的术语,在中国古典哲学和诗学中也能找到其痕迹,在诗歌语言中使用“张力”,会使得诗歌呈现出陌生感、惊奇感等与众不同的诗意。戈麦的诗歌语言便是富含“张力”的语言,这与他对语言的珍视和个人的思维立场有关。他的诗歌语言中的“张力”又具体表现为对否定连接词的运用、对富含“绝对性意味”的词语的使用、对“多重转喻”的使用以及使色彩象征意义变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15.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魅力的意象之一,它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一般也都带有特定的含义。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描写到了“月”。本文通过分析教材中“月”的意象含义,让学生对“月”的意象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与意境     
一个时期以来,意象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文艺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研究中,并将其作为诗歌主要审美条件之一。相对来说,对我国诗歌长期使用的意境这一概念,似乎就较为冷淡,有人甚至认为,新诗是不必有意境的。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意境是我国传统诗歌的审美术语,有的人便以为过了时,而意象,虽然我国古代也使用,且比意境概念产生更早,只因为西方有个意象派,经引进,又变成了舶来品,便似乎比意境先进了许多。  相似文献   

17.
“象”之概念最初出现在《易传》中。随着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人主体意识逐步觉醒,“意”之意味越来越强化,“象”之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愈突出。“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在文论家们不断地认知和圆说过程中,逐渐明晰确立起来。意象论体现着中国人重心性、重抒情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李水波 《考试周刊》2009,(13):15-16
叶维廉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窗”和“雨”就是其中鲜明的两大意象。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两个意象的呈现,它们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叶维廉的诗中,它们是“郁结”与“突围”这两个主题的集中体现,诗人的特殊在于他透过“窗”观察了“雨”景,又在“雨”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9.
由历史文化名城到古代诗歌意象,“金陵”从早先的地域概念转化为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的艺术符号。“金陵”意象频繁地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怀古作品中,承栽着他们沉重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他们强烈而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传统诗论不同,中国传统诗论素重“文外之旨”、“言外之意”。此说非一人所倡,乃有晋以来绵延中国诗坛千余年的文艺思潮。究其底蕴,无非是说:凡诗的意蕴,皆非常言所能道尽。言不能尽,则象以征之,征意之象便是意象。故诗以创造意象为第一要义。意象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从来指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即含“文外之旨”、“言外之意”的形象。西方文论中所谓描述性意象一般不在中国传统诗论意象范畴之内。中国现代诗论使用意象这一术语时,基本上遵循传统。因此,本文也不准备讨论描述性意象。一、意象类型粗分起来,意象可分为两类,即情态型和义理型。前者指诗歌景物形象的形态结构与诗人意绪情感结构具有同形性的意象;后者指诗歌中事物现象的性质结构和诗人哲理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