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校外寄宿生是指那些与学校距离比较远,不能实现走读,但是学校又不具备住宿条件而需要在校外寄宿的学生。这些学生离开家,又不能完全纳入学校的管理中,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比普通学生要多,更应该得到关注和帮助。而要让校外寄宿生适应寄宿生活,并能处理好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能独自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贯制学校寄宿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颇受学校和家长的关注。调研得知,寄宿生在校学习生活很不快乐,生活在寄宿制学校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笔者工作在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做了观察研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出寄宿学生不快乐不幸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并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尹强 《新疆教育》2013,(13):185-185
近年来,一贯制学校寄宿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颇受学校和家长的关注。调研得知,寄宿生在校学习生活很不快乐,生活在寄宿制学校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笔者工作在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做了观察研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出寄宿学生不快乐不幸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并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寄宿制学校要广开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寄宿生管理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寄宿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寄宿生的合作精神、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促使学生在学校快乐生活,快乐交往,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村小合并,但却给许多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不便。家距离学校远了,同时父母因为外出打工,无法接送孩子;爷爷奶奶因为年纪大了,在学习生活上无力照顾,家长只好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某些所谓的辅导中心。因此,越来越多寄宿学生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寄宿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地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农村小学低龄寄宿生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学生家长的出外求财人员的增多,使得学校寄宿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出现了一些寄宿生班或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是寄宿生的场所,宿舍管理是寄宿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宿舍里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在宿舍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一个安宁和谐、卫生的宿舍环境,是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学校办学优势的需要。那么,怎样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呢?对此,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  相似文献   

7.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文化生活是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处理好寄宿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应性、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方面。从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适应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具体类型,并从文化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寄宿生校园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初中寄宿生数量大幅增加,很多家庭选择让孩子进行寄读。但是研究发现,初中寄宿生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表现得不是非常乐观。由于远离家人,缺失父母的关爱,再加之年龄还小,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正常学习。因此,初中寄宿生的亲情教育成为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就初中寄宿生开展亲情教育的策略展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村寄宿小学生由于长期间断性地与父母分离,其社会化发展主要是在寄宿学校内完成,呈现出片面化发展特征。实证调查表明,寄宿生与学校教师关系较非寄宿生亲密;"想家"是寄宿小学生寄宿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最强烈的感受;在对寄宿生活的适应上,消极性适应行为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使得高年级段寄宿生扮演着"替代妈妈"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一、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家的环境与氛围,满足寄宿生学习与生活需要寄宿制学校与全日制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饮食、住宿、娱乐等生活方面的需求。为了满足寄宿生食宿的需要,学校强化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先后修建了综合活动室、食堂、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但是若想实现家园式管理,仅有这些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些设施释放出温度、活力和“家”的气息,让学生放心、安心、舒心的在学校中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何做好寄宿生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人针对目前学校对寄宿生管理的新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寄宿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小学寄宿生由于过早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12.
李鹏祥 《考试周刊》2013,(86):161-162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低,学校撤校并点,农村学校学生增多,寄宿生思想品德教育是目前寄宿制学校非常关注的问题。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寄宿生形成了信仰教育缺失,形成了不良品德及生活习惯。本文提出了寄宿制学校加强寄宿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缺少科学指导学生学习的系统方法,尤其缺乏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和发展的教学能力,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指导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6地(市)的617名中学生,193名中学教师及11名校长的调查,发现西藏寄宿制中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交通工具简单;二是西藏寄宿生学习时间偏长,自由活动时间太少,课外生活贫乏;三是学生食堂服务质量不高;四是学生不喜欢寄宿生活;五是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偏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的整合促使部分农村小学出现了寄宿生。对农村寄宿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焦点,同时也使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农村寄宿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差、卫生状况差等问题。用"三心""四勤"为寄宿生搭起健康成长的阶梯,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空间,为进一步教育好农村小学寄宿生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学校优化布局的不断调整,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越发引起关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五点做法。一、制定制度,明确行为标准管理与制度有着重要的联系。寄宿制学校想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自然也离不开一个有效的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寄宿生有一个安全、美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培养寄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集体生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全面推进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城镇完全中学,寄宿生所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是较大的,加强寄宿生的科学管理很有必要。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较,有其突出的优点,他们大都生在农村,深知无知识无文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痛苦,同时又受到农民朴实无华品质的熏陶,因而学习目的明确,成才意识强烈,具有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然而,由于他们远离父母,学校生活又整天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是人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业及个体的发展。寄宿学校这种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许多影响。通过对山西省A市300名寄宿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寄宿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一般,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六年级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该市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农村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寄宿制学校,学界存在着许多争议.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令人关注.在考察小学四年级寄宿生与四年级学生总体的学业成绩与学校适应性的差异后,发现小学四年级寄宿生的数学成绩好于四年级学生总体,语文成绩、学校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但寄宿生对学校的喜爱度低于四年级学生总体.通过两水平线性模型发现学校间投入差异对寄宿生发展情况影响较大,学校投入,尤其是学校寄宿条件、教师具有任职资格比例对寄宿学生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学校适应性和对学校喜爱程度的影响显著;寄宿生的某些个人因素,如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所属民族、师生关系等对其数学成绩、语文成绩、学校适应性和对学校喜爱度有不同程度影响.可见,学校因素、寄宿生家庭状况对学生成绩、学校适应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学校寄宿条件对此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学校的投入对寄宿生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促进学生发展,不仅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应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保障校舍卫生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很多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以及一部分家长追求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于是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成为农村学生上学的主要选择。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教育资源较集中,师资配备较全面,把同一乡镇的学生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入学(小学中高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有利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一管理,能最大限度营造良好的农村寄宿学校育人环境,提高寄宿生的生活能力,使寄宿生具备健康心理。笔者立足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以“宿舍+班级制度”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以宿舍才艺展示活动等为载体,将爱心教育和教育惩戒相结合,实现了农村学校不同学段寄宿生的良性互动,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乐园,让宿舍成为他们温暖的精神港湾,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智育水平,有效保障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