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朱熹的题诗为切入角度,考察朱熹与佛教之关系历时性的变化。从对朱熹不同时期题诗的分析可以看出:朱熹一生始终与寺院及热衷佛老的人相关联,朱熹的儒家性格与气质决定了他不甘心做一个超世隐居的晦士,因而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禅师逸士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他一生都在这混沌的世间寻求一个平衡,儒的入世与佛的出世。  相似文献   

2.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吉王朝的矛盾态度,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此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儒家仁义思想决定了他政治活动的基调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朱熹作为南宋儒学的一代宗师,世人多被他理学家的光芒所吸引,而未能全面发现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朱熹生活在宋金对峙的时代,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贯穿他生命的始终。朱熹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从他大量的奏章策论、诗赋文章、言谈议论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感。朱熹爱国精神形成的原因,一是理学家内在的修身要求;二是抗金的现实需要;三是儒家士大夫责任担当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
儒家、法家两个对立的学派关于法律许多对立的观点,到朱熹这里发生了融合。朱熹作为宋代理学大师,他的法律思想与之前的儒家观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的关于法律价值、司法公正、重刑主张等思想可直接溯至法家,这些思想对宋代法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廉德思想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引起充分的关注。朱熹在理学的视域下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廉德思想,他信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倡导节欲修身;掘发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主张以廉养民;坚守“以天下为己任”的基本立场,提倡廉洁政治,惩治贪官。这些廉德思想在他的为人处世、为官为政上亦有所体现。目前,我国正在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探索廉政建设的正确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朱熹的廉德思想对当今的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熹《白鹿洞赋》是辞赋类文学中的精品,在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是诗人思者,他关于白鹿洞的言说也就是他关于人格养成的诗性言说。朱熹的人格极为丰满,其显著特点是雍容不迫,宠辱不惊。这种特点表现在其诗作中就是淡泊而有味,清通而绵长。朱熹一生诗意地栖居于其尚淡而清通的诗歌之中。从朱熹的诗意栖居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持大众化的姿态,诗意地栖居在这变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唐诗批评是以《文选》中的诗歌风格作为标准的,他在对唐诗作品的评价中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江西诗人之学诗态度。从学诗视角出发,他在对诗人品格的认定上坚持了其道学立场。  相似文献   

8.
社仓是朱子奉行儒家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朱熹筹建和推广社仓活动的简要回顾,力图阐明社仓等实践活动和道学家所追求的儒家社会理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事讲学活动五十多年,编著了大量书籍,将宋明理学的理论和儒家的道德规范推行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状况,以德、律、乐为立足点,倡导"习与智长"的幼儿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德育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先秦儒家各学派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可以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思想背景这三个方面采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著作极多,他本人的著作有50部,弟子整理他的文集、讲稿、语录近30部。朱熹著作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是解释儒家经典的,有的是关于哲学的,有的是关于文学的,有的是关于历史的,他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与朱熹对于"思无邪"都有过独特的阐释。苏轼以《周易.系辞传》中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训,与其道家思想背景密切相关,是其儒道释思想汇通的标志之一。朱熹通过杨时对于苏轼的批评,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苏轼"思无邪"论的不满,同时以使读者"无邪思"来阐释"思无邪",有着明显的儒家道德纯正的传统阐释痕迹。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理学家,又是学家,学,他提出以《诗》言《诗》,而废弃以《序》言《诗》,这是《诗经》学上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是学的超越。但朱熹《诗》学又带有明显的理学色彩,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朱熹作为后期儒家的集大成者,虽没有专门地论述其经济伦理思想,但通过其著作的厘析考辩,我们可以从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把握他的经济伦理体系。从而借鉴其中包含的真理因子,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朱熹对<诗·陈风>的理解,在<陈风>阐释史上有若干创新:注意到<陈风>中的歌舞元素并认为是在上者(陈国首位夫人大姬)之好倡使然;大胆废除了<陈风>之毛<序>,反对<序>主旨上的刺诗说;提出<陈风>诗篇思想内容上多"男女之诗"甚至"淫诗"观点.当然,朱熹这些创新之处是与他的整个<诗经>诠释学思想相一致的,是他<诗经>诠释视野下的<陈风>学.  相似文献   

16.
历代对朱熹的解读和评价主要是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着眼的。朱熹关于《诗经》的“淫诗”说可以说是他理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和谐与矛盾的一个统一。从此观点中挖掘出他所具有的睿智的文学思想的一隅 ,来揭开其理学宗师的光圈对其文学家身份的遮蔽 ,以便更完整地认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主题:朱熹文学作品研究、朱熹注《诗经》之研究、朱熹文学批评研究。对于朱熹的文学作品,虽然各有褒贬,但总体而言,肯定的评价较多;朱熹注《诗经》之研究主要围绕着朱熹与《诗序》的关系展开,既肯定朱熹废《诗序》,又认为朱熹《诗集传》包含着对于《诗序》的因袭;在朱熹文学批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朱熹持道文统一说,使道学与文学由对立而至于统一。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应当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异端"观立足于宋代学术重建的历史境遇,它以申韩、杨墨、佛老为儒学"异端",强调佛老为当时主要异端,批判佛老虚空寂灭,丧失对儒家人伦的躬行践履。同时,朱熹认为要排斥"异端"就要返经,返经即阐发儒家正理,阐发儒家正理则"异端"自灭。朱熹认为危害最大的并非"异端",而是吸纳"异端"的杂学,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论与社会地位而诱导世人沦于"异端",由此他批判二苏、张九成、吕本中等。朱熹所谓"异端"以杨墨转为佛老为主,进而又批判杂学,体现儒学"异端"观的流变与转向,以及理学体系建立后,其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由儒学与佛老逐步转向儒学内部。批判"异端",对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渊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继承儒家传统的治国安邦思想,形成了以正君心、行仁政、倡德治、崇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论体系。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对朱熹倍加推崇,以朱熹的治国理论为立国纲领和指南,为清朝统治出现持续百余年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