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应该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最能够表现人的真实自我,也应是最具有"个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文章最忌随人后而人云亦云,贵在创新,唯有新意才能确保文章的生命力。对此,"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新"教材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改革要求:"…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不写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作要有新意,鼓励采用新材料,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指导学生写作情真而意新的文章应该是作文教学应追求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3.
赵春霞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立意、材料、构思,还要有好的表达,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辞不达而意不至”。话题作文重在发掘写作潜能,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个性”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不随人后。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妙而富有滋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精妙地润饰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修》2009,(12):54-56
写作离不开生活,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写作。对写作能力的检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感受、表现生活能力的检测。文章不能做到“有思想”,表达“真我”.动辄表现为假意崇高,空洞废话连篇,原因就是缺乏对源头活水“生活”的感受洞察能力,结果只能八股僵化,人云亦云。“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首先强调的就是文章写作要“有思想”,然后这种思想的表达应是发自“真我”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宋代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明代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在作文中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要写出自己的心跳,展示出“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所谓“放异彩”,就是让我们的作文与众不同,说人家所未说,写人家所未写,就是有新意。即使是很老的题目、很旧的材料,也能“推陈出新”,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体现语文新课标作文要“力求有创意”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潘刚 《山东教育》2002,(13):41-41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首倡“教师‘下水’”,“经常动笔、勤写多作”,“深知作文的甘苦”,以给学生“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教师如果是个写作能手,自然亲自尝过写作的甘苦,那么他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指导能够对症下药,也很容易来一篇漂亮的同题文章,让学生在赞叹不已的同时,领悟写作的奥妙,由羡慕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只是了解作文的一些知识,写作本事却平平,甚至下不得“水”,那么他指导写作就难以得心应手,无论怎样滔滔不绝地指导、引导,苦口婆心地提示、讲解…  相似文献   

8.
张扬个性的理念。在教育呼唤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在新课标“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有新意”的标准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引人注目。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假大空”、“慢差费”的局面令师生头痛不已,而作文作为学生思想、情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对学生健全人  相似文献   

9.
梁琳 《现代语文》2014,(4):125-127
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述形式应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开放原则: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之外,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心声,让“人”融入“文”,让“文”包蕴“人”。  相似文献   

10.
考查学生写作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作为高中阶段写作重点的议论文,学生无论是在平时写作或者是考场作文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用例古板,毫无新意就是问题之一。无论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只会一味地援引论据手册中的既定事例,完全照搬,而置“观点要新颖.材料要新鲜”等写作要求于不顾,写出的文章毫无新意,毫无生气,毫无别致之处,甚至时常有“江郎才尽”之感.这很难让学生写出高水准的文章,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对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论据进行巧妙地改造,化腐朽为神奇,然后运用到写作之中,使之成为证明论点的鲜活有力、新颖别致的论据呢?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对论据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2,(25)
1.怎样写出真情实感(栏目:“作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能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让习作打上“我”的鲜活感情印记,有“事”更有“情”。那么,我们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12.
王燕 《现代语文》2006,(2):100-101
“个性化”这个关键词近年来被普遍提及。语文教学中,不光要倡导个性化阅读,更要个性化写作。《高中新课标》对书面表达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阅读是为了写作,个性化写作是个性化教学成果的主要体现。但是,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学生的作文中,在语言上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极端是语言太过平实,拖沓、枯燥,高中生的作文连小学生的都不如;另一个极端就是附庸风雅,在用语方面大做文章,模仿别人的语言,追求表意的朦胧,致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特别是后者,很多学生对其趋之若鹜,以为那就是文采。殊不知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矫揉造作,在写文章的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偏。  相似文献   

13.
张扬个性的理念。在教育呼唤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在新课标“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有新意”的标准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引人注目。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假大空”、“慢差费”的局面令师生头痛不已,而作文作为学生思想、情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引导学生把文章写得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但是,小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写出的文章没新意、没个性。让作文飞扬个性,具有教学固有的特质和价值,值得大力提倡和运用。求“诚”,表现真我风采。“文章不是无情物”,这启示我们写作的内容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叙事、写人、描景、状物,还要从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小学生的感情有不同成人的年龄特征,即感情是幼稚的,不同于大人的成熟与世故;感情是朴实的,不同于大人的矫装与掩饰。因此,应鼓励小学生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珍…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有新意。”而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作文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如何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语言都靓丽起来呢?这就需要让他们的语言插上个性化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李贵端 《陕西教育》2009,(7):101-101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写作目标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作文从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到有话可说,到言之不尽.从有情到有境,从有感到新意,以至从愿写、会写到写好.也可以把作文教学的触角向家庭、社会、生活延伸。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思维是一种品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1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诉求人的思维的分类很复杂,按照是否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思维可分为常规性和创新性思维。而创新思维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新颖性、价值性、综合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颖性。新颖性就是突破了常规性思维而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设想,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称为逆向思维,它能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高中新课标中,提出了高中作文写作行为的人本性、生活性和人文性。这三点构成了高中课标中作文的“写作”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基本诉求。1.1要培养能按照写作要求进行自由表达的人本性思...  相似文献   

18.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19.
“活动作文”是以活动为题材的作文,它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作文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须从内容入手,要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材料和真切的体验。而“活动作文”正是促使学生获取丰富材料和真切情感的有效途径。一、随心而为,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在作文教学中,品德提升、个性张扬等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为重要前提的。而活动类作文中,不少教…  相似文献   

20.
陈洁 《成才之路》2013,(29):60-60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目前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新课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学生真正对作文有兴趣的少,普遍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学生只有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时,才能有写作的欲望,才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式化,教师在讲作文时,也多是讲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