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光 《文教资料》2007,(12):104-107
1910年5月,美国与英、法、德三国一起组织四国银行团,共同参与湖广铁路借款。此后,四国银行团又与中国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引起日、俄两国不安,凭借与英法的特殊关系,日俄也加入银行团。六国银行团内,日俄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趋暴露。当银行团同中国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时,威尔逊总统以借款条件有损中国行政主权为由撤消美国对善后大借款的支持,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这篇文章所探索的,是威尔逊退出六国银行团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贷放了大量政治性债款,而六国银行团与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善后大借款”是最典型一例。本文剖析了六国银行团与“善后大借款”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绝地反击     
<正>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认为:"真正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辜鸿铭诞辰150周年。在西方人眼里,辜鸿铭与印度的泰戈尔不分伯仲。被视为东方的代言人、圣哲,更有甚者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而在国人的眼中,历史留给他的境遇是何等尴尬。他那根辫子是“顽固”、“保守”和“怪诞”的凭证或象征.本人亦成为任人讥嘲的小丑。他自诩“是老大中华的末了一个代表”。他曾幽默地对凌叔华说他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今有好事者,说他“教在北大,扬我中华”。  相似文献   

5.
佚名 《课外阅读》2011,(13):7-9
辜鸿铭,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杰出的文化大师,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  相似文献   

6.
绝地反击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你知道这个人吗?就是那个到了民国之后仍然长袍马褂,拖着灰白头发编织的辫子,活脱脱一个前朝遗老的形象的怪老头。他就这样行走于五四时期,对人们公认的"国渣",如小脚、辫子、纳妾、  相似文献   

8.
胡荣华 《教育》2011,(33):51-52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委实让时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狂傲奇才。他的狂傲有一个巨大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尉缭,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在魏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他在魏国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来到秦国。他以“离间计”献策秦王嬴政,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使秦免遭亡国之危;同时“离间计”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使秦兼并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尉缭入秦后,他的军事思想贯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是我国儒经英译的先行者,尽管他的儒经译本以前受到过一些学者的评判,但是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本文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的研究,归纳他在典籍翻译上的重要的思想。了解他的翻译思想,目的是能够彰显他在翻译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中国文坛有一怪杰,叫辜鸿铭。有关他的传说甚多。其中有一件事为人们所乐道,即他曾跟托尔斯泰通过信,并认定他是第一个与托尔斯泰通信的中国人。 自1930年辜鸿铭戴着瓜皮小帽拖着发辫去见上帝以后,有关他的各种传说,不少是道听途说,子虚乌有,而辜与托尔斯泰通过信,却真有其事。从1934年出版的《辜鸿铭特辑》中,就能找到托尔斯泰于1906年10月写给辜的信,是托尔斯泰收到辜的赠书和信后的复信。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怪杰,他虽然与美国新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思想观念却与之多有契合,尤其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辜鸿铭论述的话题相当广泛,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军事,但所有这些话题都可能在他的阐论中归趣于道德,道德教化是辜鸿铭成了他言论的一个核心,面对现代潮流强调传统道德教化成了他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一个可靠的联结点。他乐于从道德出发思考政治,言说政治,而且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也是以道德判断代替并干扰政治判断,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偏差甚至显得极为乖谬。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着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春秋大义",由衷赞美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民族文化过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辜鸿铭集爱国主义思想与文化保守主义于一身,他作为一位深刻的社会思想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19页注释②:“辜鸿铭,福建厦门人。自幼留学英国,清末在外务部任职……”。其中“自幼留学英国”,有误。 据《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册第八辑第172页载:“我(指辜鸿铭)十四岁那年,父亲的一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老友——这是个大商人,带我到德国去留学。他家在柏林,我便在他家居住”。在德国,辜鸿铭在他父亲一个朋友家,家学一段时间,尔后考入柏林一个工学院,学习四年毕业,此时他已二十岁左右。辜鸿铭工学院毕业后不久才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5.
狂儒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精通多门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土木工程等。毕其一生,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以西学起家,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以对抗  相似文献   

16.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家庭教育》2014,(7):91-91
丈夫维勒姆懂六国语言,为人非常细致,以至于我把他叫作“脚注博士”。他语速非常慢地说:“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20.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