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典型国家(或地区)科技规划制定及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经近三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执行期限已经过半,今年底或明年年初即将制定<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这种形势下对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典型国家近10年来的科技规划(计划)的制定、管理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共性特征和差异,挖掘对我国科技规划制定、管理值得借鉴的一些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制定过程中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规划科技模式。"十二年科技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提前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这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技规划管理,其相关体制逐步完善。根据科技规划组织的主体不同,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计划三个层面对日本科技规划的制定与有效组织实施流程及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研究,并探讨其特点,提出加强我国科技规划组织建设、科技评估机制、规划实施过程监控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它在国家科技规划制定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的科技规划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藏科技》2006,(12):34-4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愈加迅速,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十一五”期间是推进我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趋势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兴技术大量涌现,若能够准确地进行科技规划,使得创新主体及时站在正确的发展趋势方向上,将会使其在未来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研究有效的科技规划制定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的产业科技规划研究方案,与以往“自底向上”的技术选择方案不同,本方案“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找到该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将模糊的、宏观的行业规划具体化,研究结果用于辅助该行业科技规划制定的决策过程。本文以我国太阳能电池技术行业为分析案例,首先总结了该行业所面临的整体创新环境,接着以技术热点分析和技术质量分析重点剖析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主要问题,最后以行业路线图和产业链图揭示了在生产过程中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可能解决方案,并由此提出我国该行业科技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进入21世纪后,科技兴国的战略日益显著,各行各业也都陆续开始制定适合自身行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了适应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通信运营企业也需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加强科技发展的规划部署,提升企业科技软实力。本文重点解析了通信运营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内在价值和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落实科技发展规划的几项工作举措。  相似文献   

8.
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1978年,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预见及其在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军  杨耀武 《软科学》2005,19(1):53-55,63
技术预见在全球的兴起,适应了新时期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工作的新形势,促进了中长期科技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创新和发展。我国技术预见研究工作应与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及其改革紧密结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广东省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本着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宗旨,我刊特邀请广东有关专家、学者就广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本期发表了蔡齐祥谈“比较优势与科技发展”,熊晓云谈“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李超谈“提高创新能力是工业化必由之路”,路平谈“为解决广东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以供读者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省级科技馆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生 《科技通报》2001,17(2):74-80
科技馆是公益性的科普教育机构,展览内容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原理、应用和发展,采用观众参与的展示方式。全国已建成省级科技馆24座,不少省份正在建设和筹建上规模、高水平的科技馆,全国科技馆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浙江省科技馆的建筑面积居全国24个省级科技馆倒数第2倍,展厅面积也是倒数第2位。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3.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召,并在"科技三会"上明确了"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各项政策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在引进全球科技人才方面,公安部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依托对人才、企业、产业具有高度聚集效应和政策先行优势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园区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在聚集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政策及其对世界科技强国的作用做了简单阐述,分析了我国国际科技人才出入境政策突破现状、国内外最新发展形势,提出了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实施华裔卡制度吸引海外科技专业人士贡献力量、推动科技人才职业资格国际认证、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向国际开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政策建议,以期助推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走向与我国科技馆在发展中的理论研究,寻求科技馆建设理论的创新;从展示理念、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及展示技术诸方面的创新来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从科技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展示、改单项科学原理为过程教育以及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尝试,来探索科技馆建设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途径与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慧  毛刚 《现代情报》2009,29(11):196-199
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吉林省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针对科技政策实施的3个阶段逐一展开,构建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所对应的模型,以期对科技政策更好的制定和实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和2001年,广东省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和全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地方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其改革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本文分析了1999年以来改革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学科交叉创新背景下,综合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方法】 阐述了近年来《科技导报》采取的一些办刊措施: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其在促进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中的作用;合理布局栏目,形成期刊特色;专题策划聚焦科技热点,增加期刊内容的集中度;利用主办单位优势资源,汇聚优质学术资源,加大期刊推广宣传。【结果】 这些措施提高了综合类期刊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结论】 《科技导报》的办刊思路和做法为新形势下的综合类期刊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研究国际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和演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组成体系,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区域科技发展现存问题,并认为制定地方科技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是发展地方科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9个典型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我国最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力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并指出科技创新中心与区域经济间的协同作用。最后根据部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