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楚简研究中 ,有论者认为 ,二千言简本《老子》出自老聃 ,五千言《老子》则出自太史儋。太史儋入秦为公元前 35 0年 ,正值商鞅变法十年前后 ,五千言悉数采用二千言并加以改铸 ,实际为反变法而造。其不朽的哲学价值 ,在它原创性的“道生一”图式 ,这相对独立于其政治取向。此后 ,在秦的韩非和吕不韦从相反立场利用了它 ,前者使它代替二千言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对竹简《老子》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中,可以断定:确有两本《老子》,一为原本,真正的古本;一为扩本,现今通行本;原本《老子》不分上下篇,作者确为老聃;扩本《老子》的扩写者很可能是关尹,不是太史儋;太史儋当为原本《老子》的传抄者。  相似文献   

5.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者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8.
郭峰刚 《现代语文》2010,(1):136-136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道家思想源起之说。称之为《老子》,而不用《道德经》,为的是突出其个性特征,淡化其说教色彩,使学生更易领会《老子》的淳厚与诗意。  相似文献   

9.
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汉墓出土的《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老学的近代化历程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之争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论争中,罗根泽不仅提出了"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的年代在孔、墨之后,孟、庄之前"以及"《老子》书确是一本专著,不是纂辑"等一系列颇为独到的一家之言,还对"历代学者考订老子年代总成绩"进行了提要钩沉,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非常棘手的学术问题。因此,在中国近代老学史上,罗根泽的老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相传老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是谁?这在司马迁《史记》中已不能肯定。司马迁举出三人:一是相传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索隐本]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他比孔子年长;一是“老莱子,亦楚人也”,与孔子同时;一是“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老聃。他见闻广博,相传为“博大真人”,过着隐居生活,《史记》说“老子,隐君子  相似文献   

12.
《老子》五千言的旨意所在,就是说明“不言之教”,它主要说明在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的“言”与人之存在的超越性根据“道”之间有着矛盾,以及提示其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胡适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玄同"愿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同《易经》、《论语》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始经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贵德而无为的爱民治国理念,尚和而不争的少私寡欲警言,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作品《道德经》的伟大。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它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无数文字去诠释它,而且似乎永远也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辨;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依据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出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彰显。  相似文献   

16.
太史公著《史记》,传历史人,列传中有将思想同一源流合为一传者,《老庄申韩列传》即此类。早年读史,不求甚解。老子无为,清静自正,韩子用世,强调人为,何得以类相从?年来读老子五千言,浏览《韩子》,始知太史公目力如炬,无不察照。韩子不啻有《解老》、《喻老》以己意释五千言,而举凡论说均有与老子合者。老子无为,是为有为;韩子用世,以求胜人:择计为用,此其大同。难怪有人说:《老子》实兵家之书,《韩子》为策士之作。又,老子说理,取喻成譬,韩子论策,敷事成教,其手段盖有伺然者。由是,于太史公,遂服膺不已。 近读韩子《说林》,愚以为韩子意与老子合者,概有如有诸端:  相似文献   

17.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对于《老子》,柳宗元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焉?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集》662页)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历来只侧重庄子,认为庄子的哲学即美学,而对老子的思想则缺乏深入全面的评价,或认为老子的著作只是“兵书”,将其与孙子、韩非归于一类;或认为老子有消极厌世的倾向,是反动思想的代表;更有人认为《道德经》专讲政治上的阴谋权术……如此等等,后人对老子的研究异义极多,老子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谜。实际上,老子一生的著作只是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但它却为道家学说奠定了全部  相似文献   

19.
老子以其用柔守弱、无为不争的人生哲学在先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翻开《道德经》五千言,几乎让人觉得,《老子》一书就是为了阐述其柔退不争的处世思想而作的。但是,对于老子这种思想的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老子是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某些规律的基础上,悟出了柔弱可以胜刚强的道理,他对于客观事物“直观的认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诸子学勃兴,“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百年间围绕老子其人其书和“五千言”真评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老子》文学研究虽寂寞却也成绩斐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对《老子》的文体形式、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章风格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对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和瞻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