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产业集群和虚拟企业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虚拟产业集群产生的组织背景入手,分析虚拟产业集群产生的必要性、解释其概念的内涵和组织属性,并对其成员的构成及实现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发展我国虚拟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霞  陈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76-1684
 文章构建了不同网络联结对产业集群能力的影响机制和概念模型,并对128家浙江集群企业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验证,认为网络中不同主体的关联结网有助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但其作用机制不同。组织间学习中介了本地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与产业集群能力的关系,但在协调网络与集群能力增进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认为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有利于集群学习网络建构和新知识生成机制形成从而促进集群内力持续提升,是产业集群能力增进的内生动力。而协调网络通过政府等公共机构以资金、政策及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帮助集群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企业能力水平,是集群能力增进的外源动力。该项研究对于企业有效构建网络联结和政府技术政策供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虚拟集群是指基于网络的、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交流手段、以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如共同主导和创新技术标准等)为目的和内容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与组织在虚拟空间的集聚.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为虚拟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创新模式的发展、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创新网络的出现和产业组织的虚拟化,共同推动了虚拟集群的发展;从动态演化的角度,虚拟集群也是集群自身发展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遵循产业集群的规律,研究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三种典型组织模式:基于价值链裂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于供应链整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基于虚拟链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高耗能产业包括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四个行业中的众多产业,具有产业集群的初步特征,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具有形成高耗能产业集群的潜在前景,有利于高耗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上述认识,对基于循环经济的高耗能产业集群的概念、发展意义、形成条件、网络模型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由集群内节点级企业、网络级产业链、平台级辅助机构三大要素组成,其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的最有效组织形式.上海化学工业区从延伸产业链、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开展循环经济,取得经济、环境效益的双重回报,是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最佳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基于复杂性的创意产业集群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创意产业的特性,并在应用复杂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意产业集群具有模块化集群组织模式,并解释其形成动因是创意产业的横向差异特性.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成文  田杰 《情报杂志》2012,(3):108-111,137
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是全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研究其信息产业集群模式,能为国内其他地区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并能指导国内信息产业集群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笔者在综述国内外信息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并研究了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内部关系模式、发展与演化模式、创新与升级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论述了其模式的特征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有赖于产业集群,创新的知识生产、知识交换和技术学习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组织模式表明,不同部门的创新活动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与技术体制相关的技术规则和技术专有属性,是创新聚集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有利于创新集群的政策重点之一,就是打造一种知识创造、知识交换和知识扩散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虚拟集群:经济全球化中集群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集群是指基于网络的、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交流手段、以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如共同主导和创新技术标准等)为目的和内容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与组织在虚拟空间的集聚。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为虚拟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创新模式的发展、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创新网络的出现和产业组织的虚拟化,共同推动了虚拟集群的发展;从动态演化的角度,虚拟集群也是集群自身发展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   总被引:149,自引:2,他引:149  
本文在确立产业集群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对产业集群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一方面从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两方面论证了产业集群所获取的正面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从柠檬问题和负的外在性论述中确立了产业集群具有很高的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因此,本文不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内在经济机理,而又也为旨在通过集群战略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指出了工作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方法构建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组织优化效果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选取国防科技工业11大集团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优劣势因素,明确其产业组织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2001—2016年广东新增认定的省级专业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征分析与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从发展轨迹上分析广东专业镇产业演变和区域分布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专业镇发展有着4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农业专业镇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3)珠三角地区占据工业专业镇半壁江山,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4)第三产业专业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且以旅游服务业为主。  相似文献   

14.
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集成创新是近几年来企业管理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主要讨论微观层面的创新问题。产业集聚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组织形式,集聚区内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目前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源自区域经济理论,集中于其特性及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本文在比较分析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用集成创新的思路设计了产业集聚的演化路径,可以较好地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当前经济地理、产业组织、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等众多领域研究的热点。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剖析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过程,提炼出部分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模式———平行过程主导的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模式,并总结出该模式下集群的三大特征:产业梯度分布呈梯形或金字塔形;集群产品具有强系统集成性;价值链为主导的联接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和有效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后发国家,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成长,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界定了产业集群政策的内涵,总结了现有产业集群政策的分类,并对世界主要国家的产业集群政策做了比较,总结了我国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产业集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产业集群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理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Solow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原因,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网络组织,对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界定河北省钢铁产业集群内涵基础上,结合其发展现状和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升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和完善集群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组织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实证研究的虚拟产业集群运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产业集群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效应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在虚拟产业集群形成与运行过程中,政府、内部中间组织、企业3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强关联协同起了关键作用。试图通过山西磁性材料虚拟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20.
黎继子  李柏勋 《科研管理》2007,28(6):167-174
集群式供应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组织系统,在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系统阐述了集群式供应链大规模定制化运作的基本框架和驱动机理等相关理论,并给出详细的集群式供应链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运作流程图。最后,通过以晋江鞋业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引证了集群式供应链实施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能为顾客提供柔性、快速、廉价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相关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