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代表作《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该小说描述了17世纪英国普通家庭的琐事,集美丽热情、聪明睿智、勇敢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爱玛。而"女性主义意识"是解读女性作品的钥匙,传递着女性深层的心灵意韵。本文主要从女性独有的视角解析小说《爱玛》中流露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唤醒广大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凸显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富含女性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说《飘》的四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四位译者笔下的斯嘉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译者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形象翻译。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译者均有女性主义意识,并在译本中为女性发声;男性译者虽然有女性主义意识,却在翻译中有扭曲女性形象之意;女性译者对女性形象有保护和提升之意,但对于原文中贬低女性形象的一些语段,也有保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步美国的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该小说是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品,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下女性的悲剧生活,在小说中蕴含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文中通过女性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真实的解读。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命运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塑造了极端困境下的男性气质。作者以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大胆而犀利的语言招致批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鉴于传统分析方法极少关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阐释《马丁.伊登》中露丝这一形象,以期推动对杰克.伦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自然能净化人的心灵,是人类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然与女性一样,也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支配。艾略特不仅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观以体现自然之美,还通过探讨女性与自然受压制的处境来控诉男权社会的不公正,而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体现。本文以其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男性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态女性主义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李静 《职大学报》2014,(5):27-29
在许鞍华的社会伦理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经过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最后回到中性立场解读社会问题。她始终以较温和的性别立场关注着女性在平凡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2003年,美国著名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却鲜有人对小说的文本进行深入的批评研究。丹·布朗虽身为男性作家,却一直不吝在小说中展现其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细致地分析了索菲和修女的女性形象,深入探讨作品中所显现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与福克纳、海明威齐名的伟大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小说,再现了美国"爵士乐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画卷。在创作中,菲茨杰拉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制社会下女性的悲剧,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后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中运用的“重写”和“戏仿”叙事策略.从而揭示了这种策略对解构传统男性中心叙事话语和建构女性主体性话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将翻译视作以女性主义名义进行的"改写",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要求译者主动干涉原文,消除性别歧视,对原作进行再创造。近年来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分析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化现象,鲜有运用于实践中,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原作理解,进行翻译实践,力图"重现"原作者内心深处被湮没的声音,表达共同的女性情感,突出其女性地位,彰显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中,通过描写西丽的成长、发展过程,揭露和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压迫,讴歌了女性意识和姐妹情谊,阐释了女性和自然的密切联系。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紫颜色》,旨在阐明艾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受到评论界从不同角度的关照,但鲜有人探讨它包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3.
琼·里斯的《茫茫藻海》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一家人的悲剧命运。弟弟被烧死、安托瓦内特与母亲被逼疯并最终走向死亡。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从后殖民主义出发和女性主义分析女主人公的悲怆人生。而本文通过对神话原型母题的分析,阐释造成安托瓦内特一家人悲剧命运背后所反应的人类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路上》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被称为"垮掉一代"的圣经. 小说以萨尔的视角记叙了他和朋友的西部旅行,表达了年轻人对战后美国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和本真的追求.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通过比较分析其中东部与西部自然以及不同的女性形象,揭示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5.
无意识是20世纪现代文化中的经典术语,其内涵宽泛、复杂、含混.通过弗洛伊德和拉康的伟大探索,循着无意识的"移置"这一思路,来展示由于能指的滑动所带来的对无意识意义的逼近过程.首先介绍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及在文学批评中的滥觞与流弊.在此基础上,又阐释拉康语言学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和其本身的巨大影响.最后,把传统精神分析与语言学精神分析对于无意识的阐释加以比较,指出后者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索尔·贝娄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构建褒贬不一。结合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并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出发会发现,贝娄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不以固有模式呈现,而是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变迁着,反映出作者本人在其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7.
白军芳 《职大学报》2015,(3):13-17,44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群的创作都有知识份额加重的趋向。这些小说中的知识,融汇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于一体,杂糅客观知识的权威与小说表达艺术的优美与一体,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尤其,在女作家作品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知识范式,剖解两性不平等的"奥秘",创造了女性精神发展的高度,为女性追求解放提供"案例"的图解。分析女作家作品的知识范式,是探索女性文化发展新阶段的敏锐视角。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主题体现为一种由外向内再向外的演变轨迹:由80年代初对新中国政治制度遮蔽下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不平等现象的反思,向内转为80年代中后期对女性欲望主体性的肯定及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强弱的反思,深化为90年代对女性性别主体性的展示;到世纪之交再次向外转为对传统历史民族文化结构中的女性意识的展示.这一演变轨迹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中的萌发、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小说《海隅逐客》主要讲述了欧洲白人的东方冒险故事。大海是白人贸易的重要通道,马来人是他们榨取财富的主要对象,而女性则是男性压迫的他者形象。借助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揭示父权制度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以及二者对父权制度的坚决反抗。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