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志摩诗文中出现了许多"飞"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徐氏追求浪漫灵动的个性、气质。从徐志摩的创造表现与个性气质,以及文化心理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剖析,方可探讨徐志摩诗文中不断出现的"飞"意象的创作奥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者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文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蝴蝶夫人》一剧创造出了一种经典的"蝴蝶"意象,它隐喻柔弱的东方女子。《蝴蝶君》一剧巧妙的融会了该戏剧题材,剧情却与前者构成了鲜明的对立,其中男女关系、东西方关系甚而殉情方式都颠倒了过来。然而,对于"蝴蝶"意象,该剧却并非简单的进行颠倒,而是既有继承又有变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英译"虎"相关汉语语汇最常见的策略就是将源语的"虎"转换成译语的"lion",导致意象偏离,反之亦然。对中西方"虎/tiger"的认知差异进行梳理,可以探究其意象偏离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6.
“潇湘”意象群,包括潇湘、湘妃、斑竹、屈原、贾谊、渔父、桃花源等意象,这些词汇都潜藏着一种内涵,抒发着一种情感。结合文学史上的部分诗歌,分析"潇湘"意象群的内涵,对理解中国文学特别是潇湘文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以"成"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追求,将学生的成长、成人放在首位,对学生个人评价多元化.思考教育,抛开功利和模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沐春风、回归自然,还教师发展的主动权,让老师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贵州本土诗人张克作品中的"瀑布"意象,既反映了诗人题材领域的地域性倾向,又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方式与内容之变迁.从创作初期的清新俊逸,到过渡时期的蓄势待发再到黄金时期对人生的崭新理解,张克诗歌一直在常与变之间滑行,其"瀑布"意象在不断变革中承载着诗人对家乡地域及其文化的不同认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12.
在考察汉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汉代诗人对鸟类的青睐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现."鸟"意象在汉诗中大致有三种含义:它们是表示政治抱负的载体;它们也抒写离别的伤痛;同时还彰显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从这些含义中我们能够体会出汉诗"鸟"意象的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落实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由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决定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环境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艺术家内在的情趣和思想与外在对象相互的交融,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表现.对于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价值.余光中爱情诗中多次出现"莲"的意象,具有复杂而神秘的多重蕴涵,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和表现."莲"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悠久的文化渊源,契合了余光中的东方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死亡"语方面有一定的表现.汉英"死亡"语中蕴涵着中英两国在爱憎分明、禁忌、追求幸福、追求不朽、宗教、神话、社会等级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叫"心像".这个" 心像" 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自我的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也可以称为"自我意象"."自我意象"大多数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做事情的成败,我们的荣辱感受以及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身边重要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在无意识中,经过多年的累积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的哲学。充分认识其现代价值,有益于我们认识事物、处理矛盾、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