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面人物宣传报道,习惯上称之为典型报道或先进人物报道,其实不是一回事。正面人物包括先进人物、新闻人物、平凡人物。  相似文献   

2.
报纸典型人物报道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报道作为报纸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报道样式(也常为其他媒介所采用),30年来在报业改革进程中与整个报业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对报纸的典型报道进行分阶段考察,文中所涉典型报道系人物报道,且均指正面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3.
正面宣传中应妥善处理好这样几类人物的报道,即: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性人物、专家、领导。对这些人物的报道,总结成口诀就是:事好不能乱说,坏事不可说绝,心好会办坏事,专家适当使用,虎熟不可轻骑。  相似文献   

4.
加强正面人物报道,深度发掘、高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让人性的光辉绽放得更加灿烂,应该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优良职业操守的记者们的重要选择。本文以安徽在"中国好人榜""三连冠"为例,提出了创新人物报道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典 型报道中的人物报道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新闻作品中既重要又极为精彩的组成乐章。然而在以往的作品中 ,典型报道作为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模式 ,大多宣传的是牺牲奉献精神 ,而忽略了“典型”作为普通人所固有的特性。大都存在着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程式化、片面性等问题 ,亦忽略了受众的情感因素和心理接受能力。使“典型”们成为单面的工具的人 ,甚至被不自觉地神化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对此有所突破 ,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情感真实的“典型” ,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分析他们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具有现场声、画面、解说词及人物同期声采访等特点,对比只能用文字叙述的平面媒体,电视人物报道更加立体。但是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倾向于"列举成绩、歌功讼德",容易沦为"人物传记"而去其"新闻性"。因此电视新闻人物报道采编要注意技巧,用典型场景、典型话语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基于此,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报道采编的特点,并总结几点小技巧。  相似文献   

8.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里。社会上各行各业中先进模范人物典型层出不穷,这些人物典型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报道传播,大都在社会上产生出积极的反响,形成了一种鼓舞人、激励人的精神力量。但是。也有一些人物典型报道却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种特别的回味,那滋味真让人感觉不出是酸、是涩、还是馊。  相似文献   

10.
一说到人物通讯很容易联想到魏巍脍炙人口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查阅当年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发现,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是中国典型报道的一次集大成者,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通过研究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能更好地为新时代写好典型报道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关琮严 《声屏世界》2011,(12):10-11
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选择事实、强调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报道方式。多表现为经验新闻、先进人物新闻。典型报道是宣传性报道方式,即为了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在同类事物中选择典型的事例。①典型报道非常注重事实或人物的选择,强调事实或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这就是说,典型报道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叙事类型,其宣传性大于新闻性,典型报道所描绘的人物或事实是被重构的结果。其实,不管是典型报道在结构上的安排也好,  相似文献   

12.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13.
正面人物报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的当下,人们对传统正面人物报道那种“高大全”式的宣传模式不再盲目接受和效仿,甚至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如何使正面人物报道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发挥其在精神引领和社会整合中的作用,需要媒体改革报道方式和内容,满足受众心理,增强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由于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Et趋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典型报道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那么,新时期如何做好人物典型报道,以适应广大读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5.
满方 《新闻记者》2015,(3):80-84
正面人物报道在精神引领方面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当前社会建构和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正面人物报道的宣传效果其实是要提升人们的效仿意愿。为了解当前正面人物报道实际宣传效果的情况,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上海地区受众进行数据统计,归纳总结当前典型人物报道效果的具体体现,并以此展开分析,以探究提升典型人物报道宣传效果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物典型是典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起典型人物,很多人或许马上想到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等,那么,人物典型是否只能“锁定”这些“重量级”人物呢?事实上,对新闻从业者来说,重大典型是稀有的报道资源,甚至可遇不可求,特别是对地市级媒体来说,宣传和推介在国内有影响的重大典型的  相似文献   

17.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人物报道是我们中国青年报的长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人物通讯。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读者从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各类重大典型报道中都能看到本报的特色。本报几十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人物报道的高手。比如王石、李海燕、马役军等等。都是本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非常有建树的老记者。但不可否认,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的人物报道始终沿用的是一种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记得我第一次提出人物报道的非典型性也是在八十年代末,今天看来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9.
满方 《当代传播》2015,(1):101-103
正面人物报道因其在人物选择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与社会主旋律的密切结合,成为当前倡导和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系统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择了《解放日报》十年间的正面人物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当前媒介在进行正面人物形象建构中主要使用的手法,进而总结当前正面人物报道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面对面》节目与观众见面以来,人们发现,电视人物报道的形态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典型人物到新闻人物。具体表现在人物定位、访谈内容和节目风格方面。人物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物报道大都是典型人物、模范人物。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其定位是“浓缩人生精华”,虽然增添了许多新闻性的内容,但仍然是宣传正面人物,如行业精英、政界高层人士等。而《东方时空·面对面》把所报道的人物明确定位为新闻人物,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可能是典型人物,但更多的是新闻人物,甚至是有些社会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