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作为古典舞教学中的一项改革成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本文作者就“身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做出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加强舞蹈元素训练的规范性、舞蹈素质能力的基础性和“形、神、劲、律”的融合性,强调了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身韵”教学做出了结合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存的合理性问题和艺术与人类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本杰明始终关注的两个问题。本杰明的韵论就是在他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人类艺术形式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本杰明通过展现“韵”的四个特征而揭示出“韵”的实质内涵,并力图打破“韵”的贵族性和仪式性外壳,以便让人类在对自己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愿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获得在现实中重建合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与中国美学之“韵”比较,本杰明的韵论“务实”而厚重,没有中国式的空灵与优美。而让艺术与审美担当过大的重任,忽视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必要性,这是本杰明的韵论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相似文献   

5.
“身韵”的建构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破其形,扬其神”的结果,在以神领形来演示“身韵”时,不乏出神入化的亮点。所以,“身韵”可以视为重新整合中国古典舞的根本方法。它从对“风格化舞蹈”内涵的把握而来,当然也会有效地涉入到“功能性训练”中去———而这正是建构者们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中国汉语记音的“反切法”是距今二千来年(约当东汉时)就发明的,这就是借两个汉字当字母用的“声韵双拼”制。到距今一千来年(约当唐宋间),又发明一种“等韵学”,简述如下: 1、首先,它是把一切读音(即音节)分成“开口”、“合口”两种“呼法”(流传的是宋朝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请参看《国际音标》下栏的“元音(即单韵母)图”:前后各画了一条直斜线,凡是写在直斜线右边的都是“圆唇化”的元音,这就是合口呼的韵母;反之,凡是写在直斜线左边的,就都是“不圆唇化”的元音,这就是开口呼的韵母。开  相似文献   

7.
“韵”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概念,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在我国古代关学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本文拟通过对“韵”理论的形成、“韵”所包含的音乐、人品、艺术三方面审美层次的界定以及“韵”衍生意义的阐述.揭示出这一中国古代文艺关学重要范畴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8.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的“韵”是一个导源于人类身体感性审美的范畴,它以书法作品的节奏、韵律、情调等形式语言为依托,呈现人类精神本质至深层次的境界。唐宋以来,“韵”的审美话语表达机制成为了士大夫文人在书法活动中表现个性自我或标榜高蹈的一种凭借,呈现官本位文化特征的话语表达机制;当代书法虽然也秉承了传统的表达机制,但由于大众文化的作用,使得书法之“韵”的表达手段或对象化机制转化成为了一种“余韵”特征,具有广泛而普遍的平民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摄影,电影,电视这些新兴科技艺术手段刚刚萌芽阶段就提出了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看法和一些担忧,并且提出了艺术品具有其“本真性”,在丈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名词“光韵”值得后人思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定也具有其特有的“光韵”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形、神”问题,历代画论众说纷纭。本文对“形、神”的关系问题“舍形重神”和“以形写神”论进行论述.并列举了古今绘画大师们的创作实例,阐明“舍形重神”论只能导致绘画艺术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生活,走进形式主义中去。而“以形写神”论注重艺术实践,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形,写生,在形毕肖中求生韵,才是当今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所追寻的绘画真谛。  相似文献   

1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论析了“韵”由品音进而品人,推广为品艺范畴的嬗变过程;通过探讨“韵”与音乐美、人品美、艺术美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韵”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14.
“韵”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富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生命情调、审美对象的生命意蕴及艺术表现的生命韵律和意趣。  相似文献   

15.
近见有人写《太平天国改“六经”为“六韵”考》一文,列举洪仁玕《諠谕读书士子》中“岂必拘拘于八股六韵”和《论道才智》中“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两语为证。作者认为,这里的“六韵”即“六经”。其实,这是出于误解。按“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所谓八股,是指文中有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段落。“六韵”是指科学考试中的诗体,又叫试贴,一般以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两字,并指定其中一字为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这个注释值得商兑,提出来请教于编者和诸位同行。  相似文献   

17.
释“韵”     
汉魏以降,“韵”字开始在中国文化史上逐步生成其独特意味。本文的发现在于:韵字在先秦很可能与“埙”字相通,它的原始意义是指古代音乐和乐曲的音高调式标准。东汉后期,音韵学兴起,“韵”又成为训诂学将文字按“同声”归类的语音标准。随着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的风靡,“韵”字的用法越来越形而上,终于由具体的音高、语音标准,进入了“天人之际”的无限,由可言说者转而成为不可言说者。  相似文献   

18.
“韵”的流变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 ,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 ,又具有特征论意义。“韵”已成为一诗学和美学传统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帝 《华章》2009,(24)
本文章从身韵的艺术特征、身韵之核心、身韵中的艺术呼吸以及身韵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刘烨 《华章》2012,(31)
中国古典舞经历了模仿与借鉴,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如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我国舞蹈艺术前辈们意识到,“身韵”课程除了内容的提炼和形式的重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中华民族的审美总体倾向.发扬传承经典、借鉴创新的精神,才能为我国古典舞的发展打下务实基础.中国书法正是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书法线条中力度与节奏的处理,文字造型的变化与和谐,以及注入情感的气韵之美和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审美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身韵”教学中值得吸收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