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2.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相似文献   

3.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4.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伯牛·;屈原,名平·,字原·。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其间的意义联系。例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樊须,字子迟。(古代“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  相似文献   

7.
阅读、学习古代诗文,有时还要遇到对年令的称呼的问题。比如潘岳的《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文中的“弱冠”、“知命之年”怎样理解呢?这就需要知晓古代对年令的称呼。“弱冠”即“弱冠之年”古代当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就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但是,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却不称“弱冠”,而称做“及笄”或“笄年”。这是因为古代女子到成年时就可以盘发插笄了。笄(ji)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因此,女子成年时就叫  相似文献   

8.
<正>《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2.反义相应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一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冠”字教材注音为guàn,显然不对。“加冠”的意思是“戴上成人的帽子”,属于动宾结构,其中的“冠”是名词,指帽子。这个“冠”不同于注释中提到的“冠礼”的“冠”。“冠礼”的“冠”是动词性语素。一个字就表示“加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命定的时间不一,先命名后取字。《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3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相似文献   

12.
冠礼属于古代“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仪礼》中专门列有《士冠礼》一篇。何谓“冠礼”?《仪礼本义·士冠礼》下引高紫超云:“加冠于首曰冠。冠者,成人之始,圣人重之,故特定为冠礼。”在谈冠礼之前,下面先谈谈冠的问题。《说文》释“冠”云:“(?)也。所以(?)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所以,冠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帝加元服”可为之证。“寸”篆文作“(?)”,《说文》释曰:“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即右手也,“寸”为指示。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冠”乃是一个会意字,以示人手持冠加于头也,此当为其本义。故段玉载所谓“冠有法制,从寸”,其实只是  相似文献   

13.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14.
女子爱美,因而与服饰文化深深结缘,这从古代女子称谓中便可略见一斑。及笄、笄年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一头锐,一头钝。最初是用竹子制成的,后多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古代女子十五岁要举行成年礼,即笄礼,就是把头发梳拢起来,挽个髻,插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相似文献   

15.
冠礼:成人的期待与认同——从文本《礼记》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上看,个体人格的确立在儒家传统中更多是通过礼义来展现的,生命自觉的证成最初是依冠礼来实行的。个体生命之加冠表明个体从家庭自我成长转变到可进入公共的社群生活之中。通过程序化的仪式,冠礼实际上蕴涵着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期待与认同,即对“成为人”的生活的自觉,对个体生命应尽职责的担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汉民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年礼仪:汉族的冠礼、笄礼,瑶族的跳盘王,藏族女子的“上头”等,作者认为举行现代成年礼仪很有必要,并对现代成年礼仪作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成人的概念,在儒家之前就存在。古人最早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这个概念的。首先是从心理方面来界定的,即要行“礼”。根据古代的礼俗,男女成年都要举行仪式,男子称“冠礼”,女子称“笄礼”,而且这种礼节很重要。具有首要性、神圣性和严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 ̄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6.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年五年而笄”。7…  相似文献   

19.
"冠礼"是每一生命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命仪式。对于"冠礼"的论述,前人做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包括近年来诸多学者依据对原文的剖析,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传统礼学中,"冠礼"对妇女家庭地位呈现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尝试从男子冠礼和女子笄礼两方面进行分析与述论,尽可能深入了解与评价妇女的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传统习惯,喜欢用一些特别的字来表示年龄,这样看来似乎多此一举,但却是有典故的。男子十三称为“舞勺”,十五称为“舞象”。它们出自于《礼记》,《礼记》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也就是说,男到十三开始学乐,诵诗,舞勺。“勺”是古代一种舞蹈。舞象是一种武艺,成童舞象即十五岁即可以学习这种武艺了。女子十五称为及笄,笄是束头发的。此词出于《礼记》“女子十有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可以把头发束起来了。三十岁称“而立之年”,这出自《论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