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3.
程鹤麟和他的《新闻半小时》终于成功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听到宣读共青团中央表彰的十名“社会监督哨兵”,第一个就是程鹤麟时,当我看到他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为他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艰辛,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坎坷,程鹤麟和他主持的《新闻半小时》也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还是在1985年,我在全国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上见到了程鹤麟,这是他毕业后到福建电视台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4.
任教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罗兰·德·沃尔克在他的《网络新闻导论》一书《前言》中一再谈到:“真正的新闻学子,不管是在传统新闻专业还是在现代新闻专业学习,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用高质量的内容,来取代网上正泛滥着的那些低俗的、矫揉造作的东西。”①这段话十分明确地强调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到江苏省涟水县采访。在县委办公室里,我看到每人办公桌上都放着一本新出版的《新闻业务》。这使我这个新闻记者、《新闻业务》的热心读者大为惊奇和兴奋:党政干部也喜欢看《新闻业务》!我似乎找到了知音,就和他们交谈起来。他们告诉我,他们所以爱看《新闻业务》,是因为《新闻业务》能给他们提供许多有益的东西,比如《信息与展望》专栏,能使他  相似文献   

6.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7.
南京军区后勤部某分部老新闻干事宁业龙,在新闻战线上已工作了十九个年头。他的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被军内外报纸、电台、杂志采用700多篇(幅),他还两次荣获《人民前线》通讯报道一等奖,四次荣立三等功。当笔者请宁业龙谈谈十多年的采写经验时,他对我讲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杨茂林 《新闻窗》2007,(3):85-85
春节前夕,柳州日报社寄来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书。书名叫《小心·大胆——陈颖新闻工作文选》。一看目录,我十多年前写的读陈颖的《迷人新闻圈》的述评也被收入其中。作为新闻工作者,收到这样的书自然是爱不释手。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将“读后感”写下,供同行们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我一直怀念您□顾冰清我结识《新闻战线》杂志是在60年代末。那时我刚从基层部队调到军区报社当编辑。说实话,在基层部队当一名新闻干事,写写新闻、通讯、评论之类的东西,虽不敢说是行家里手,但还能舞文弄墨地干着。可当编辑就不一样了,不光要有写稿...  相似文献   

11.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12.
李建新 《新闻与写作》2006,(10):M0002-M0002
若干年前,笔者曾经担任过一家学术类期刊的主编,深加办好一个刊物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特别敬佩《新闻与写作》的主编,编辑,记者及其工作人员等,因为《新闻与写作》不只是办的好,而是办的相当好。我知道有不少的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同仁们和我一样,在每个月的中旬都在期盼着这道新闻文化大餐的到来——多年的如约、如期相伴已经使我们养成了这样一个等候习惯。  相似文献   

13.
由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组编辑,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闻生涯》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我的新闻生涯》是一本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多层次阅读意义的书,全书共分三册,作者都是近年来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即  相似文献   

14.
今天,对于中国45岁以上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书,一部电视剧,因为这一代经历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太多太多了。现在,当我看到祁念曾《新闻探索与实践》的书稿时,非常感慨: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他以执著的精神,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无论是在“文革”的动荡中还是在工厂的日子里,无论是在执教的年月里还是在当记者的今天,他总是在想,在写,在探求人生、社会、艺术的真、善、美。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一个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对于…  相似文献   

15.
月夜灯下,我欣赏着自己的新闻作品,一阵快慰涌向心头。此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带我走上新闻路的《军事记者》。那时,我仿佛失去了追求的目标,整天躲在屋里,借日记写心中的苦闷、无助和惆怅。一天,旅新闻干事王文毅随工作组检查教育笔记,无意间看到了我的日记。当他得知我高考时差了8分,在部队又与军校失之交臂的情况,十分理解我的心情。临走时,他劝我振作起来,要发挥文字基础好的优势,试着往报社投稿。两天后,王干事给我送来了十多本《新闻与成才》(后更名为《军事记者》),并叮嘱我说:“杂志里的内容有深的,有浅的,先…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18.
王朝闻的《审美心态》一书(以下简称《心态》),是他继《审美谈》之后的又一力作。两部书都标志着他的美学思想的新发展。特别是《心态》一书,比过去更为清晰地显示出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了解王朝闻美学的特殊贡献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但缺乏新闻写作知识和应有的勇气和力量。自卑和害怕心理,使我在写作中缩手缩脚。但当我拿起《新闻爱好者》,身上就好象增添了一种特殊力量。每期我都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仔细琢磨。新闻知识、写作入门、好新闻评介、和通讯员谈心以及通讯员园地等栏目,使我知识大增,眼界大开,增强了写作的勇气,也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是贵刊的一名省外读者.通过订阅《新闻知识》.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新闻知识》成了我工作、学习的良师。我是工作在最基层的一名广播工作者,采写稿件、编采节目是我的主要工作。虽然.我为党报党刊写了十三年的稿件,收到了不少的内部刊物和资料.但是我觉得,《新闻知识》办刊质量较高.介绍的采写经验很具体.很实用.这是我订阅贵刊的感受。1995年的11月,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介绍《新闻知识》的征订广告,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订阅厂一年的《新闻知识》。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知识泽]物后,读罢大有相见恨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