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徐秀丽  王锐锋 《传媒》2016,(3):55-57
2015年11月16日,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下称“大象融媒”)一周年盛典暨猛犸新闻客户端上线仪式如期举行,河南省领导、相关专家学者近千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媒体融合史上这一重要时刻. 2014年10月13日,大象融媒注册成立,作为我国首个“党字号”的融媒体集团,也是全国首家以“融媒体”为口号和理念的媒体集团.一年来,在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改革创新、重点产品研发以及生态圈打造上,亮点频出,打造出多形态、多渠道、多端口、多产品的新媒体阵地,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融发展的全新业态,以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数据为驱动、用户为中心、人才为关键、资本为纽带、产品为导向进行融合发展,提高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15年11月13日,大象融媒与中原云共同建设“融媒云”,自此开启迈步云端之旅.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地方报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各项要求,地方报媒亟须转型升级,并探究行之有效的对策实现良好的融合发展,对传播链进行创新构建,提升自身价值和综合实力,增强地方报媒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效益,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本文简述了融媒体对地方报媒发展的影响,浅析了融媒体时代下地方报媒的转型渠道,探究了融媒体时代下的地方报媒发展对策,以期为地方报媒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技术、生产、社交、数据等可供性的传播生态下,基于产品逻辑的媒体单独创造价值演进为基于平台逻辑的多方价值共创。主流媒体价值共创表现为四个层次:价值主张层面,精准匹配供需与智能推荐产品;价值创造层面,媒体、相关方与用户整合资源共同参与生产;价值传递层面,用户通过社交连接与互动交流实现价值共享;价值体验层面,满足用户的多元价值期待。主流媒体平台需要从主体层面、内容层面、分发层面与社交层面等构建价值共创机制,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4.
县(市)级融媒的产品如何才能引起用户关注?如何做到与用户"无缝对接"?作为扎根基层的主流媒体,应着力在创新创优上下功夫,放下身段"接地气",了解用户需求;放眼全局"接天线",对接最新传播手段、方法,以用户最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宣传.  相似文献   

5.
高华  黄周婕 《图书馆建设》2023,(2):98-105+130
移动数字图书馆中用户使用的主要互动方式是人机交互,但对此互动模式下的用户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移动数字图书馆为背景,构建人机交互、感知价值与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研究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相较于交互信息影响功能价值从而增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路径,交互技术和交互任务通过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侧重从人机交互的交互技术和交互任务的角度来提高用户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推动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发生,推进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创造图书馆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李筠  吴娴  汪智 《新闻前哨》2024,(6):10-11
主流价值表达和传播话语方式创新,是融媒时代引人关注的重要课题。究其原因,既有中央顶层设计的指引,也有行业发展的自身逻辑,更有传播生态巨变的倒逼推动。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事业部跨年融媒行动实践为例,探析在当前传播生态下,主流广播媒体在传播语态上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范明献  李昂 《新闻战线》2023,(17):33-35
融合新闻呈现可视化、移动化和交互化趋势,新闻题材偏向重大社会热点并在叙事上多采用个体化与情感化策略。未来,主流媒体须加大前沿信息传播技术在新型融媒产品中的应用,注重用户体验,并扩展适用题材领域来推进融合新闻生产常态化,推动融媒产品形态创新。  相似文献   

8.
档案知识服务作为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供问题解决方案为目标的增值服务模式,与价值共创理论高度契合。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发展衍生出的相应观点,讨论在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档案知识服务开展的要点,并从价值共创过程中的人、机间的协调主体关系出发建构档案知识服务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时代,融媒转型突破,已是业内共识.诚如业界所言,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时代.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指出,“融媒业态决定报业未来.身为纸媒记者,走进大时代,担当大责任,核心目标就是提高连接用户的能力、提升服务用户的水平”. 连接用户的能力、服务用户的水平,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根本.下面,笔者结合齐鲁晚报的融媒报道实践,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设备硬件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的融合,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媒介平台升级与用户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坚守新闻业根基,同时也推动了新闻价值核心要素在新时代的演进和革新,在新闻价值的建构上为融媒时代其他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作出了极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用户分化和大数据等因素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出版业需要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变.其经营重点不仅是要提供内容产品,亦要注重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因此,出版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和创新为方法,提升自己的核心服务,达到推动出版生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17年两会期间,融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成就报道,产生了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对媒体来说,融媒体产品所应用的前沿技术是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也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的必要手段;①对用户而言,融媒体技术令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不断增强,尤其是融媒体技术在成就报道中的应用,为用户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加平等的渠道和便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颜斌  彭彭 《传媒》2023,(13):25-26+28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更新和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优质的融媒产品层出不穷。本文以湖南日报社新媒体平台新湖南客户端重点推出的融媒产品《SVG展览馆|有声有光还有电,“活”雷锋来了》为例,从创作理念、创作思路、创作方法等方面,浅析SVG交互图文在融媒产品创作中的运用,以及对未来融媒产品创作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让媒体的结构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而融媒时代的来临也影响着各个影视行业。融媒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融媒体形式让传统的电视媒体产生危机感,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场媒体变革中,电视媒体需要改变传统的媒体播报形式,利用新技术和新理念,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来完成对电视媒体内容、方式以及盈利方式的重组。本文将针对融媒时代电视主流媒体的重构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众多的电视媒体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贾军 《新闻战线》2022,(13):84-85
新媒体生态下,地方农村广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山西农村广播在融媒节目创新中,积极推出可视新闻、中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产品,并结合本地农业、民俗、时令特色,精心打造了三类对农服务大型融媒直播活动IP,为广播高质量服务“三农”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打捞"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融媒语境中对纸媒的基本要求。运用融媒体手段,进一步延伸新闻"内涵",把"另一半"补好补全,将新闻进行价值提升,这是融媒体变革中,传统媒体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刘嘉 《传媒》2018,(6):60-61
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以电视媒介为单一传播方式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逐渐呈现出被边缘化的态势. 中央电视台根据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打破传统采编业务流程,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和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推出了首档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以融媒时代传播内容与渠道的新变化为基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是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一次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创新与发展,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应用,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新时代,融媒体的衍生,进一步丰富和便捷了大众信息服务体验,形成了我国多元文化生态格局,人们的价值认知亦是发生了明显改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关键,并影响着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主流媒体所发挥的功能毋庸置疑。本文基于对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困境分析,着重就其相关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融媒时代,品牌成为电视媒体竞争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电视媒体应转变思路,从重视技术生产创新转到重视价值创新,主动构建新的受众需求点,突出受众体验价值的开掘。而立足自身特点的价值创新和主动寻求受众的共同需要是构建电视媒体品牌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直播成为出版行业的一大热点.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直播为图书营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契机.出版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结合已有资源、平台特点和用户需求,通过产品销售和知识服务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直播营销效应.更重要的是,出版业要着眼于整体媒介生态、商业环境特性和融媒体发展,以价值共创为目标导向,将直播营销与其他营销手段乃至整个出版流程有机结合,探索出版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