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民国期刊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出版种数庞大,收藏地分散,且没有收集全面的全国联合目录可供查询,读者利用民国期刊存在诸多不便。文章以1961年出版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为基础调查分析了我国民国期刊的保存与再生性利用的现状,希望能给读者利用民国期刊带来便利,同时也对民国期刊的再生性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期刊为对象,在介绍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期刊概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容、版本特征、出版地域及山东地方特点四个方面重点对馆藏民国期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电影研究的进一步繁荣,近年来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电影学者也多次呼吁,应该打破电影学单极发展的格局,实现多极发展,才能更好地促使我国电影事业的整体发展和更上台阶.3月22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当代电影研究书系"与"民国电影专史丛书"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来自京沪渝等地的电影学者便表达了这样的共识.两套丛书的出版,既是作者们十年磨剑的硕果,也标志着电影研究重庆学派的诞生,同时还启示了电影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因此可以说,全国电影学学科布局正处于从单极发展转向多极发展的变化之中,多极发展格局可谓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5.
倪万 《编辑之友》2010,(11):120-122
1921至1922年是中国电影乃至电影期刊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诞生于1921年的民国电影期刊在经历了一年后便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现实等原因,从以建构民族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为旨趣,重在理论探讨和电影评论的专业期刊,转型为直接服务于电影公司的特刊.  相似文献   

6.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民国中医期刊以重大公共舆论热点为议程的选题策划,有效地把握舆论热点,细化舆论议程,控制了舆论走向.沈伟东博士新近出版论著《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以其独特的职业背景对民国上海中医期刊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令人瞩目;其中对民国中医期刊“议程设置”操作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期刊有效利用议程设置理论,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宋淑洁 《出版广角》2016,(12):52-53
民国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档案资料也是我国档案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档案数量众多,内容庞杂,具有重要的现实利用价值和长远的研究价值.目前,民国档案整理出版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大量沉睡在档案馆中的原始史料相比,这些出版的档案资料仅仅是极小部分.本文试图在梳理民国档案出版特征的同时,引起相关研究者及出版者重视民国档案的出版价值,促进民国档案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的报纸种数多、数量大、出版地广、版本众多,至今没有确切数据.民国报纸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极其珍贵.但现有的保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在介绍重庆图书馆民国报纸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民国报纸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民国档案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非常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1949年以来,民国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整理出版也逐渐走向繁荣.本文以时间为序,将民国档案的整理出版分成三个时期,阐述民国档案出版状况和特征,由此勾勒民国档案整理出版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民国期刊的版本信息在著录时作为次要款目容易被忽略或遗漏,影响了读者对文献的考证和研究。民国期刊版本信息具有客观著录的必要性,编目人员可根据民国期刊的外部特征、内部的文字记录和标记、民国期刊的权威工具书和研究资料来识别一些常见的版本,并利用现有的编目规则对民国期刊版本信息进行客观著录。  相似文献   

11.
对民国时期农学类专业期刊进行汇总,分析这一时期农学期刊出版的整体状况以及办刊特点.认为民国时期的农学期刊延续了晚清以来的办刊趋势,以传播先进农业技术为己任,虽有种种不足,但对民国农业在困局中的发展助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8,(5):76
本刊讯 人民网传媒频道(media.people.com.cn)于2008年4月1 5日全新改版,推出关注电视、广播、电影行业动态和产业信息的"广电视听"栏目;关注网络等新媒体发展动向的"E网天下"栏目;关注报纸、期刊、出版行业动态和产业信息的"平面纵横"栏目等.  相似文献   

13.
孟丹青 《编辑之友》2015,(4):98-101
新书业指民国初期以出版新文艺和社会科学类新书为主的中小型出版机构.相对宽松的出版政策、出版商和作家的紧密关系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新书业繁荣.另一方面,新书业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使共产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同时推动了期刊和文学的繁荣,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推荐理由民国时期的出版业上承晚清新式出版,下启新中国出版,在中国出版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当前应该提倡和重视20世纪出版史即近百年出版史的研究"渐成学界共识。作为民国出版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吴永贵教授的《民国出版史》,对民国的图书业历史,从行业经济史和出版文化史两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与概括。同时对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技期刊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科技期刊的收入来源 目前在期刊界非常普遍的"品牌延伸"在美国的科技类期刊身上也有很好的体现.业内公认,期刊由于具有连续出版和深度内容的特性,因此是最容易进行品牌延伸的出版物.  相似文献   

16.
做好审读工作,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第四十六条第一次以规章的形式,确立了审读在期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期刊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级负责,共同管理"的职责与程序,期刊的审读工作开始纳入了规范化管理范围.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期刊审读工作则是指期刊的内部审读工作.是期刊的责任编辑、主编和有关专家在期刊出版前对文稿或出版之后对期刊进行的审查阅读,它是监督、检查和提高期刊出版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对精神成果或产品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7.
刘小燕  姚远 《编辑之友》2015,(3):97-103
文章采用原始文献统计与分析法,对1901-1949年间中国高校农学期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将高校农学期刊的演进划分为晚清高等农业学堂的萌芽期、民国初期的转型期、民国中期的定型期、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恢复期.纵观其兴衰起落的嬗变过程,认为晚清农业学堂办刊活动是中国高校农学期刊萌芽的开端;民国时期综合性大学与农业院校共同办刊的繁盛格局,为农学教育向社会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媒介;抗战时期高校农学期刊的出版重心向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迁移,这与农业院校的内迁有很大关联.高校农学期刊依托于高等农业院校,始终与高等农业教育共生共存,并助推了中国农业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医药期刊蕴含丰富的资源,亟待开垦与挖掘。随着沈著的面世,有望改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引发近代中医期刊研究的学术热潮。百年前的申城,让人联想到是什么?是"浪奔、浪流"的《上海滩》,亦或是"摇曳旗袍、昏黄路灯"的《花样年华》。然而此刻,正有一大批执着的中医人、办刊人用期刊乃至生命为传统医药的延续、存亡而奋争。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出版业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基本上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壮大了实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期刊传媒企业脱颖而出.但面对传媒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国外期刊大鳄跃跃欲试的潜在压力,期刊出版业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利用"十一五"期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发布的期刊统计数据,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出版产业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追溯五年来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轨迹,为准确判断期刊出版产业发展形势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向敏 《出版科学》2012,(4):105-108
民国时期出版业上承晚清新式出版之萌蘖,下启新中国出版之肇端,在中国出版史上有着独特地位与意义。正因如此,"在当前应该提倡和重视20世纪出版史即近百年出版史的研究"渐成学界共识。近年来,有关民国出版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吴永贵教授新作《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