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平兴  卢子纯 《出版科学》2021,29(1):107-114
1986年《阅读史初阶》的出版,标志着西方阅读史的首次正式界定,与之有关的多方面的理论假设层出不穷.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西方阅读史的学科疆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西方阅读史的理论假设、方法论陷阱、学科任务、基本问题加以厘清,并阐明其学科边界设计,尝试对西方阅读史进行学科软边界建构.希图促进对20世纪以来西方阅读史学科理论的了解,也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出版科学》2016,24(4):71-71
推荐理由 以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为代表的西方阅读史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台湾史学研究者潘光哲即是在阅读史研究的启发之下,引入“知识仓库”的概念,通过精细、缜密的考证,研究了我国晚清士人的阅读内容、阅读行为、阅读秩序、阅读地理学等,从而深入描摹晚清士人因世事变迁、家国命运、个人前途而展开的阅读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中所引发的回响,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阅读史著作。作者本着“小作课程,大施工力”的准则,以个案研究为主,重点剖析了朱一新、梁启超、《时务报》、《沅湘通艺录》等人物或书籍的阅读史,在中国晚清阅读史上打下了一个个“深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书籍史研究硕果累累,海外的中国书籍史研究也日渐兴盛,国内的书籍史研究相对滞后.中西方书籍史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西方书籍史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理论渊源不同,二是中西方对书籍史的研究对象“书籍”本身的认识存在差异,三是中西方书籍史书写叙述模式各异.  相似文献   

4.
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章通过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阅读史研究从理论上到实践中的探索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对西方阅读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相关方法做出了介绍和分析,并指出在阅读史研究中需要跨学科方法的支持,并对阅读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提出了中国阅读史研究的任务与内容。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5.
李惠珍 《图书馆》1989,(1):40-44
在对外开放、思想开禁的氛围中,西方文化思潮涌向东方。处于这样一个变革时期,中国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各种理论和文化艺术。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西方图书,作怎样的选择?面对形形色色的西方著者,受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我们图书馆在五月份作过一次书面调查(注),其中部分答卷能回答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主要根据“上大学以来,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你最崇拜的作者”这两项调查结果,谈谈西方图书对大学生阅读需求的影响。根据表1,表2(见44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西方理论书籍对大学生的影响处于恬泼繁杂的文化环境,当代大学生以其独有的时代性格,阅读各种西方理论书籍,他们感到兴奋、饥渴,他们进行思考、反思。他们对研究人们心中被压抑的欲望的弗洛伊德,对研究超人哲学的尼采,对研究唯意志主义的叔本华,对研究存在主义个人自由论的萨  相似文献   

6.
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书籍史研究兴起于法国,乃年鉴学派借助经济学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研究书籍的出版、发行、版本、作者、阅读与书写等等方面,全方位地研究书籍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角色,成为当今西方一个新兴学科,值得我们借鉴与重视。  相似文献   

7.
许欢  罗永航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0):101-110
[目的/意义] 以西方画作为切入点研究西方阅读史的发展历程,探究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的发展特点,实践以图证史的研究路径,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以588幅阅读主题的西方画为研究对象,使用图像分析法,在梳理和描绘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对阅读行为认知的演变,最后总结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特征。[结果/结论] 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具有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的特征,宗教主题的阅读贯穿始终。使用绘画作品进行阅读史研究应该考虑时代因素、绘画目的和艺术加工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15-16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召开了"中国和欧洲:印刷术和书籍史(八世纪/十五世纪-二十世纪)"国际研讨会。会议由法国远东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其他机构共同举办,旨在探讨印刷、书籍及阅读在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在这些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法国学者(特别是如马丁和费夫尔的名著《书籍的出现》,1958)在欧洲书籍史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们注重从社会、文化和经济诸方面研究印刷和书籍的历史。会议分四个专题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题为东西方文化中书籍的涵义:中国国家图书馆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西比较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对这一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本研究通过梳理以中西比较方法开展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论题,回顾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就,从理论层面对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进行剖析,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参照对象、观察视角、研究领域、分支学科四个层次,认为开展中西比较研究具有开阔研究视野、发现和提出问题、破除西方中心论等意义与功用,同时也需要规避简单移植西方书籍史理论、不对等比较、本土意识欠缺等陷阱和误区,书籍史领域的中西会通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书籍史的书写,有赖于书籍史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提升阅读理论构建阅读社会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论述“阅读”、“阅读习惯”等理论研究的缺失。分析当前社会阅读率下降的原因,提出阅读研究要注重实际,国家应将阅读作为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指标,加强图书馆读者工作,完善阅读环境,在社会开展阅读活动,养成阅读习惯与提高阅读修养,着重“从娃娃抓起”等有关营造阅读社会的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孟桃林 《大观周刊》2012,(41):380-380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是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足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文明传承和民族兴旺的历史证明.国民的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人的早期阅读经验对其一生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基础性作用.闶此推广阅读的重点人群应该是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12.
以齐马提出的文本“互文性”为基础,麦肯锡的文本社会学强调文本包括书籍以外的其他非书籍的物质形态,而这些物质形态保存了人类社会在印刷、阅读、收藏和校订等活动中留下的各种印记。对文本物质形态的制作及使用过程的历史考察,构成了实物目录学的重要内容。麦肯锡的文本社会学理论将文本的物质形态与文本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跨越了目录学和文学批评的界限。一方面超越了以格雷格为代表的只关注文本内容的“纯粹”的目录学理论;另一方面指出研究文本形式的表达功能对文学批评的价值。在研究方法上,麦肯锡针对目录学界长期习惯使用的归纳法在逻辑上的不足,提出以演绎法取而代之。麦肯锡文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主编的《中国阅读通史》正式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阅读史研究领域的第一部通史,在建立阅读史理论体系,凝练中国古代阅读传统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阅读史由读者的阅读行为构成,受到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按照这一思路,中国阅读史研究可被分解为三方面:基本理论研究;文本变迁、学术与知识体系、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意识与宗教、出版传播等外在因素及其对阅读活动的影响;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内容、阅读观念、阅读思想与理论等内在因素及其与阅读行为的关系。本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阅读活动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的阅读传统与精神凝练为五个方面:阅读价值观、传统阅读方法、阅读精神、古代读书人的文化情怀、热爱藏书;最后提出供本领域研究者继续探索的几个方面,包括:基础史料的整理与出版,阅读史研究方法论,阅读史与阅读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区域、民族阅读史研究,专门阅读人群及个案研究等。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4.
阅读4.0纪元 书籍的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文字、纸张、印刷术.这三样东西的发明,也可以代表人类文明史的不同阶段.随着每一次变革的发生,书籍和阅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相关的,包括写作、复制、传播乃至思维方式,也都有相应的变革乃至革命.再加上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化变革,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及阅读的未来,作为阅读4.0的时代,而电子书元年,便是这个纪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张旭 《编辑之友》2016,(9):88-9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全民素质提升,阅读需求与阅读数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婴幼儿的教育及阅读习惯培养加以重视,这成为儿童书籍发展的原动力.文章基于阅读体验的低幼儿童书籍交互设计,结合低幼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对低幼儿童阅读感知、阅读行为、阅读学习体验分析,探讨低幼儿童书籍阅读模式交互设计,提出感官体验、情景体验的低幼儿童书籍阅读体验交互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中国阅读史研究纲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回顾了作者对中国阅读史研究的历程及成果,对中国阅读史研究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阅读文化成为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阅读史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过程。文章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文献计量法对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出版情况,从发展历程、国别分布、内容特色以及出版特征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阅读史著作的出版体现出阅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熊静 《图书馆》2017,(5):58-64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经典阅读的重视,中国阅读史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与阅读史研究的热潮不相适应,目前阅读史研究资料建设仍显薄弱。通过对阅读史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回顾,界定了阅读史研究资料的范围,将其分为核心资料和外围资料两类。核心资料包括阅读思想和阅读方法、阅读指导、阅读掌故等。外围资料是指相关学科与阅读史研究相关的各种文献。按照类别介绍了每类资料的主要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9.
“会典”作为专记法典政制的典籍,详细记述了古代各级政治机构、设官职掌、典章格律及其沿革,是中国古代档案史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档案文书、实录、官修书籍等,所载事物与档案、档案工作密切关联,特别是权威性与真实性高、统分紧密结合与结构科学合理的内在优势使其在档案史研究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档案史史料,它们涉及大量档案机构与人员、档案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回望我国三十多年的流行阅读史,我们发现,国人的文化轨迹是通过流行阅读辐射出来的.流行阅读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整齐划一走向庞杂多向,从深层聚合走向表层发散.简言之,三十多年的阅读完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阅读,到20世纪90年代“物质”阅读,再到新世纪以来“个体”阅读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