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这使我们想起上一世纪末有美国参加的八国联军在中国领土上的杀人放火。克林顿辩解说,他们这样干“不是野蛮”。难道是文明吗?不错,他们这种霸权主义行径确实是有“文明”的成分。那就是用工业文明提供的极其准确的杀人武器来野蛮...  相似文献   

2.
约翰?密尔通常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作为自由主义者的密尔却同时认为对“野蛮”社会实施的帝国统治具有正当性。密尔的帝国主义理论建立在其对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划分及特定的社会阶段是与特定的政府形式相对应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他认为野蛮社会自身不存在从野蛮社会进步到文明社会的动力,所以,要促使野蛮社会进步,需要文明社会对它实施殖民统治或专制统治。但是,当野蛮社会在文明社会的努力之下进步到文明社会之后,密尔认为文明社会需要结束对野蛮社会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3.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4.
“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嘴里痛在心。甲午年,起纠纷,鸭绿江中浪滚滚,中日一战我军败,从此台湾归日本。”孩提时期,每每祖父不元悲怆地念叨起这首30年代小学课本里的民谣时,总能给我一种莫名的触动。在甲午一百二十周年之际,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来审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于无比痛心之中更有一深感悲愤之处:明明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竟然被日本粉饰成一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之所以如此,要从当时国际社会所确定的“文明”与“野蛮”的标准讲起。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开始,《新作文·高中版》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的“作文兽”评选。那么,什么可称之为“作文兽”?首先,我们看到:“兽”字在汉语文化中有着不祥的寓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兽”几乎就是野蛮的代名词,是不文明的别称,是任性妄为的象征,更是不融于社会的山野之物,它是低等的,粗俗的,是受人类排挤的。与人类的一切偏见一样,对“兽”的偏见同样是人类无知、自大的集中反映,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妄图强加给世间一切万物的野蛮化行径。“兽”是野蛮的吗?难道悠然自得于越来越少的山林,餐风饮露就是野蛮?虽特立独行却一再坚持自己生命道路…  相似文献   

6.
库珀著名边疆小说《拓荒者》展示了“皮袜子”纳蒂·班波及土著印第安人“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同白人拓荒者“先进文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先进文明”的拓荒者变成了“野蛮人,”“原始野蛮”的印第安人却是真正的“文明人”。而纳蒂·班波“白皮红骨”的形象进一步表明要实现人类真正的发展,就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发展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类自身的和谐共生为目的,走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7.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古典文明灭亡后.由野蛮的日耳曼人结合罗马因素建立起来的中古西欧文明.在其文明初期,呈现了一片黑暗的景状。是罗马基督教会洗礼了野蛮的日耳曼人,给欧洲带来了文明之光。早期基督教会的主教和僧侣在中世纪的经济复苏中.喊着“工作就是祈祷”的口号,率领人们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约翰·密尔通常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作为自由主义者的密尔却同时认为对"野蛮"社会实施的帝国统治具有正当性。密尔的帝国主义理论建立在其对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划分及特定的社会阶段是与特定的政府形式相对应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他认为野蛮社会自身不存在从野蛮社会进步到文明社会的动力,所以,要促使野蛮社会进步,需要文明社会对它实施殖民统治或专制统治。但是,当野蛮社会在文明社会的努力之下进步到文明社会之后,密尔认为文明社会需要结束对野蛮社会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史前文明和史前文化研究 1.1“文明”是一个与“文化”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名词。“文化”指的是人同自然相适合的方式,“文明”指的是这些方式的成果表现;文化的发展体现为人类生存方式的转换,文明的发展则体现为其成果的积累。因此,文明通常被看作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摩尔根—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学说中,“文明”代表了继“蒙昧”、“野蛮”之后的一个社会发展时期,以文字的使用为其标志。按照这一看法,史学界通常用“文明”指称由氏族解体而进入国家组织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哈里顿和凯蒂的爱情历程,得出文明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野蛮,最终和野蛮和解的过程;以伟大的爱为桥梁,野蛮能被驯服,文明最终得以胜利。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北京卷第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相似文献   

12.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石磊 《山东教育科研》2014,(16):I0008-I0008
体育是什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景象一定是这样:赛场上飞奔的运动健儿,奋力拼抢时的挥汗如雨,一次完美的扣篮或射门……关于体育,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这样写道:“体育之效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年少的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诠释了体育的意义,它不是强身健体的锻炼,也不是繁复的运动技巧,而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增进知识,陶冶情操,愉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5.
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文明社会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美。“美不仅令人怡情悦耳,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展开,净化人的心灵。没有美,人就会愚昧无知,冥顽不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一刻不能离开美。没有美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没有美的社会是野蛮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进入中年后.健身就成了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事儿。我向来喜欢安静,对各种剧烈运动有一种本能的拒绝。加之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烦琐事务,也抽不出专门的时间到健身房锻炼身体。于是,只能自创一套适宜于自身个性特点和工作性质的“三课两操”。用来“野蛮”体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0,(4):F0003-F0003
体育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快乐教学”的模式、教师在上课时言传身教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受益匪浅、感受体育锻炼乐趣的过程。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完善了自己的心智,真正做到“野蛮体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18.
【导入语】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这为学校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考察调研时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注重“五育”并举,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9.
天下     
美举行“夏季脉动2004”军演是对中国挑衅新华社2004年7月1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15日发表文章,认为美举行“夏季脉动2004”的军事演习对中国挑衅,是“炮舰外交”的现代翻版。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故事充满了对立和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说,表现为革命与反动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白鹿原》中的人物,生活在纷乱的社会中,基本上是一些优点(长处)缺点(罪过)均有的“混沌”式人物.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斗争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动势力才能消灭,文明才能张扬,野蛮才能消除,科学才能发达,迷信才能消失,纷乱的生活才能变得清明,混沌的社会才能得到新生.除去“纷乱”,消除“混沌”,实现真正的“清明”和“新生”,还需要白鹿原人民作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