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不同年龄妇女的体育认知、体育动机和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妇女的体育认知水平不高,体育动机主要来源于生理方面的需要,各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各年龄段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陈功立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2):87-89,9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公共体育课)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本科院校教育现状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体育场地人均面积较低,在校师生比例偏低,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安徽省高职体育教学现状总体情况较差,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条件差,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没有特色等问题。针对安徽省高校特别是高职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基础。为此,笔者对安徽省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安徽省有相当比例的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这不仅与各校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有关,而且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等诸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还有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上的不足所造成的影响。针对所存在的弊病,笔者提出了粗浅的看法,希望能为改善安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着重研究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对不同类型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类型-实物性体育消费、观赏福利性体育消费,活动性体育消费、康复医疗性体育消费和博弈性体育消费角度详细分析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存在4个层次,客观上存在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城乡居民间的差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居民间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体育消费的国际差异。  相似文献   

5.
苏南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苏南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苏南地区经济的发达,为居民的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苏南小城镇居民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仅为10min,文化程序是制约小城镇居民进行体育及健身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体育兴趣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500名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初中生体育兴趣下降、体育课难以组织、难以调动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愉快的成功体验是初中生体育兴趣的生命,而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则是初中生体育兴趣的生存土壤,合理的体育评价则是初中生体育兴趣的“加油站”,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培养初中生体育兴趣的动力。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校高年级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应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自觉锻炼的能力和习惯,指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程昕 《体育与科学》2000,21(1):56-58,61
本文通过调查,对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省大学生对目前的体育生活环境整体上较为满意,同时对体育的总体认识程度较高,参与意识较强,大多数同学已逐渐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高校体育中的早操制度、考核办法、场馆建设等方面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9.
刘青 《体育师友》2002,(1):53-54
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中单纯依赖学校提供体育消费的比例在减少,而学生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消费活动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任何消费行为都有其消费动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为搞好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别的高校学生在各自群体中参与休闲体育的习惯存在显差异,而不同生源、不同月均消费支出及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高校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习惯上不存在显差异;结果还表明:在高校学生中,休闲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任书阁  马金风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2):105-106,113
本文针对体育经纪人(或公司)活动实践,结合有关体育经纪人的研究成果,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旨在促使我国体育尽快的从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中走向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适应WT0的要求,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瑞典学校体育质量督导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瑞典学校体育质量督导在实践中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督导框架的形成以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体育态度、终身体育能力4个方面的达成度为依据,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划层面、执行层面、核检层面3个维度进行全面督导评估。我国学校体育督导可以借助瑞典经验,协调和重构督导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保障第三方学校体育督导机构的独立性;健全体育教师工作质量的督导程序,促使督导评估指标朝向可测化和具体化方向发展;建立高素质的学校体育质量督导队伍,提供成果导向的学校体育督导业务与服务;优化和改善政府对学校体育督导的监管机制,进而强化与保障督导成果的质量与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6个方面对其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运动教育模式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成为有机的整体;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给予运动教育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运动特长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并提出以运动教育模式建构学校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对"快乐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及实践进行理论解读,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普通高校公体课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命名为"苦乐体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体育运动的特征、体育课程的特征、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贯彻"快乐体育"思想和"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强调有针对性地传授体育知识、观念、技能,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经教学实践检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分布领域、学历等进行研究,探讨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如下特点:①数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层次低,非体育专业比例大。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劳动性质以无偿服务为主;工作环境以非体育场所居多;指导时段多为余暇时间。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了当前社区体育中场地设施较差,体育人才缺乏等存在的问题。认为体育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拥有雄厚的硬件基础、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并可为体育院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体育院校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从概念上对社会学、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竞技体育的冲击力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功能、竞技体育异化来体观。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运动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是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产生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此外,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效应对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提出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调查汕头、广州、武汉、长沙、桂林五地9512名大中小学生及家长,了解部分社区的体育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放学后回到家庭、进入社区仍可接受体育教育、从事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使学校设施向社区开放,社区设施向学校开放,使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能有机地结合,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0.
从广西体育区域性优势、体育教育优势、体育品牌特色、经济效益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体育文化特点等方面对广西面向东盟国家发展体育留学生教育的可行性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体育决策者以及体育院校在展开体育国际化教育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