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此论述,笔者以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可以诱导学生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获取作文素材,还可以从学生内心世界方面去开掘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4.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普通话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普通话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它作用于语文课程,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对象和获得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语文课程之间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一种语文课程资源,关于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这是由大众文化的两面性特征所造成的。大众文化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大众文化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要注意符合语文性、综合性、生活化、个性化等问题。应用大众文化资源的途径有,以口语交际为活动主题进行大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读”、“写”为活动主题进行大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给教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教材”,而且是“设置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的过程”。任何课程的实施,又必须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为支撑。语文教师,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范读、诠释、评价、点拨、描述、分析等)则构成了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成为无比丰富的语文课程素材性资源。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拥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资源丰富性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农村学校应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农”化语文教材,发现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令狐焱群 《小学生》2010,(12):63-63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我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新课标》还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杨金 《云南教育》2003,(5):14-15
说到语文课程资源,不由得使人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两句诗。《题庐陵萧彦毓诗卷后》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示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学本身就需要充分向课外挖掘、扩展课程资源,探求充沛的源头活水。如今,语文教本有了多本选择的余地,例如我省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选择,内容也由原来的八个单元缩编为六个单元。但除了课堂教学资源外,还应该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为将来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说:“各地区都…  相似文献   

11.
魏培鑫 《小学校长》2006,(6):47-47,4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各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大量的资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课堂上。这些教学行为卅亨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教育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改革也意味着一种挑战,面对纷至沓来的新事物,如果我们开发和利用不当,那就会失去了它的意义。笔者通过对当前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此论述,笔者以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可以诱导学生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还可以从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与作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一、改变课程观,实行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课本)只是一种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传统课程观把语文教材(课本)奉为一点也动不得的规定性的法典。在这种课程观的束缚下,语文教学就只能是文章一篇篇地分析,文段一段段地研读,练习一道道地训练。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好本土的课程资源,这是落实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引领学生从课堂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本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应包括“本校”、“本班”的学生。一方面.在当代信息传递和获取异常快捷方便的形势下.学生自身拥有的学习资源不一定亚于教师,师生需要“互补互动”;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一面在接受语文训练,一面也是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者和语文成果的创造者,因而,学生是语文教学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出现在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8.
谌祥瑜 《农村教育》2005,(7):116-1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专家们认为: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和利用,新课程改革就很难取得实际成果,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和偏远的山区学校。其实,这些地区虽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常常为如何结课绞尽脑汁,可往往只停留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层面上,效果不能如意。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欣喜地发现,如果在结课中资料性课程资源使用得当,就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融于一体,取得余音绕梁、回昧无穷的效果。本文辑录了几则结果实录,并试着对资料性课程资源在这些结课中的运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详细地写道 :“学校就应创造条件……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地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