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发展模式也陷入“合资模式”迷局,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非常薄弱.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现状及市场环境,结合广东汽车产业发展,从税收政策、人才战略、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虽然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张,但是并未能推动技术能力的升级。本土汽车企业仍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汽车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经营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同时,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推动汽车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3.
薛捷  张振刚 《科学学研究》2011,29(1):154-160
 破坏性创新为新进企业冲击和侵入在位企业的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作为轿车领域的新进者,面临着领先的合资品牌轿车的激烈竞争,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轿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创新战略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征。通过对于长城汽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长城汽车轿车产品的特点、破坏性创新的思路以及产品的市场侵入模式,对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自主品牌成为现阶段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本文从自主创新角度对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升级提出策略建议,并且构建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升级的创新系统,从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多维度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升级的组合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合资自主品牌的进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发展模式的出现受政治、经济、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等因素的影响。首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将中国的GDP、乘用车销量、千人保有量、恩格尔系数等影响因素对中国合资自主品牌导入时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引入合资自主品牌导入因子e建立合资自主品牌发展模式数理模型,并借助AMOS统计软件进行模型实现和评价,根据评价指标及各变量的实际内涵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构建模型在"金砖四国"的印度、俄罗斯等得到验证,希望为发展中国家或市场潜力大的发达国家促进发展汽车合资自主品牌提供可借鉴的进入模式和进入时机的研究方法和方式。量化后的理论模型证实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比性案例研究论证了自主NPD模式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新产品开发的可靠路径.分别选取机车行业和汽车行业一家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实践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在自主权、产品平台、“市场换技术”效果和创新能力4个维度的比较中,自主NPD模式优于嵌入NPD模式,提出以独立产品平台为基础,坚持自主产品开发,并在全球范围内集成先进技术为关键成功要素的自主NPD模式.  相似文献   

7.
技术上的落后导致我国汽车产业创造的核心价值被国外公司占有,提升汽车零部件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真正强大的关键路径。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及产业环境四个维度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核心部件研发、资源投入、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后从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环境优化和企业微环境改善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汽车金融既是汽车产业的主要赢利方式,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新途径。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方法,分别从汽车金融对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汽车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优化、自主品牌汽车金融等四个方面对汽车金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梳理和评述。研究得出了汽车金融是整合厂商、经销商和用户的复杂系统;汽车金融是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汽车金融存在市场风险等四点结论。而自主品牌汽车金融模式建构和汽车金融信贷信用风险的预测与防范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我国曾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往复,而没有较多地实现自主创新。可见我们还没有搞明白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本文考察分析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认为关键技术靠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市场-企业-企业家的创新模式,引进模仿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业提升模式,政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快速形成,这四点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的主要特点。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较早改革开放的体制背景,毗邻港澳及外资较早较多进入的影响,以及移民城市的创新创业热情。  相似文献   

10.
分析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演化过程,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全球价值链的演化过程推动了合资模式的实施与扩散,同时又为自主创新模式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自主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条价值量较低的低端用户价值链,同时为了控制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实现升级.  相似文献   

11.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06,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19,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健  潘镇  陈景仁 《科研管理》2018,39(6):122-130
在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组织行为理论,探索了制造业企业期望绩效反馈效果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理论和产品市场理论探讨了公司发展方式与产品市场竞争的情境效应以及二者的联合情境效应。以制造业A股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期望绩效反馈效果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于外延型的发展方式而言,企业选择内涵型的发展方式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而产品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强这种正向影响;最后,公司内涵型发展方式与产品市场竞争的联合情境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同样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昶  王恺霖  宋慧玲 《资源科学》2020,42(8):1566-1579
随着近年资源应用领域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下游材料端的技术创新突破已成为重构中国资源产业优势的战略着力点。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新材料企业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从技术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风险投资与政府补贴对中国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①对于新材料企业,风险投资和政府补贴通过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了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中,风险投资的激励效应更明显但具有短期性,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则具有滞后性;②对于导入期新材料企业,风险投资对其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较小,而政府补贴正好弥补了市场资金配置的不足;对于成长期新材料企业,风险投资对其技术创新的长期激励效应强于政府补贴;对于成熟期新材料企业,政府补贴不能促进其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的激励效应则比较显著。因此,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新材料技术创新水平,政府应引入分类补贴机制,重点向导入期新材料企业倾斜,并引导风险资本投入成长期和成熟期新材料企业。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有大量汽车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行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可以分为技术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竞争力。专利分析是研究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优良方法。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已经进入稳定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竞争力处于两极分化状态,生产企业开始出现技术创新型企业和技术跟随型企业两个主类型。  相似文献   

16.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普遍采用了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在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边缘化和空心化的严重问题,使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附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难以为继。沿海地区由于最早采用了技术引进创新的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也最为严重。本文通过广东省的案例分析了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机理和问题的成因,提出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可持续性自主技术创新模式,以优化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