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本研究结合案例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并追踪其转型过程的进化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赋能转型机制可分为管控赋能、价值赋能和级联赋能;(2)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创收型和编排型商业模式,且对数字化转型具有倒推作用;(3)协同驱动路径有集群创导驱动、价值创新驱动、资源连接驱动和精益管控驱动路径;(4)在协同推动转型过程中,价值赋能、级联赋能、创收型商业模式和编排型商业模式均是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条件,管控赋能是边缘条件。本研究拓展揭示了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轨迹,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玉梅  王莉 《科研管理》2022,43(3):46-54
   为探索驱动科技企业高质量技术创新的路径,本文基于三维战略观阐释了企业在行业、制度、资源等因素联动影响下的创新战略和研发投入行为,依据组态逻辑建构企业技术创新与其前因要素的研究框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对289家中小板科技制造企业的检验表明:(1)行业竞争和技术、政府财税支持和企业研发投入以差异组态方式驱动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2)资源视角的驱动路径包括企业资源主导型、政企资源协同型和政府资源主导型;(3)相比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对技术创新更具激励作用;相比于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价值对技术创新更有吸引力。本文验证了驱动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等效组态路径和多元资源主体,明确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前因要素存在的差异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大数据使整合更大范围内的互补资源成为可能,制造业服务供给能力日益集中;另一方面,大数据也提供了满足服务需要的更多实现形式与获取途径,制造业服务需求日益异质;如何响应数据赋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两者匹配的三重冲击决定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成败。基于“供给-需求”匹配视角,本文利用美的单案例扎根探究,采用商业模式创新框架分析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数据赋能分别通过战略导向、数据特征利用与多主体实时交互,继之以资源利用为共通媒介,然后影响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捕获三个维度来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2)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数据赋能-工业数字化能力、产品数据利用能力、客户价值互动能力的提升-工业服务化、客户服务化与价值服务化的组合影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引入了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侧,扩展了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了以“供给-需求”匹配为核心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企业在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选取碧桂园、58集团和温氏股份这3个企业,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流程,界定了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扶贫创新的内涵,构建出数字技术对企业扶贫创新的赋能机制模型,提炼出以贫困人口多维需求为中心的产品创新、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创新和"链式合作与跨链重整"的行业扶贫创新3条扶贫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价值链数字化赋予企业形成以数字为关键要素的新的价值创造函数,以数字化、智能化改变价值创新方式,使能创新主体的交互链接结构网络化,降低创新风险,从而赋能创新绩效。既有研究缺乏对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因果关系的微观证据。研究基于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企业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延展产生的创新赋能效应,明晰其赋能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延展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均可通过三类中介机制作用于其创新绩效:一是信息共享效应,具体为信息交互与信息交互广度延展;二是知识溢出效应,具体为开放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广度延展;三是资源效应,具体为融资约束缓解。(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增加对小企业的创新赋能边际影响更大,而对企业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产生赋能效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创新正经历“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中国式创新产生了颠覆式改变,成为加速中国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生态为基础,遵循“技术赋能-要素制约-路径实现”的演进思路,揭示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文章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中国式创新的显著要素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本土市场为应用场景、制度创新为驱动力、完整产业基础为依托、区域要素联通为突破、用户价值为导向和快速决策为方式的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创新机制;(2)剖析了中国式创新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基础研究人才不足、技术成果商业化困难、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可持续等;(3)提出了以异质性、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抓手,政产企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助推中国式创新提质升级的实现路径。本文对于中国式创新理论和实践以及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企业传统的封闭式边界,加强了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沟通以及研发合作。然而,组织的弱边界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企业的主导权和控制力,增加管理费用和业务运营冗余度,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如何维持数字赋能系统过程中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推动创新持续性发展,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创新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制度理论,分析了多层面的组态效应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机制和复杂因果路径。结论表明: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分别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层面为解决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外部性的负效应提供了思路,同时互补性资产是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核心条件,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拓展开放式创新研究视角,为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聚焦于互补者所具备的不同互补性关系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机制,基于赋能理论视角,选取以JD集团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及互补者K1和K2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探索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互动演化以及赋能过程,并通过互补者类型区分揭示赋能过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生态价值主张伴随数字平台的升级迭代不断清晰化和明确化,其动态演化性影响互补者数字创新结果;基于数字创新基础差异性的迁移型和原生型两类互补者表现出不同的互补关系演进路径,前者拥有一定的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从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步演变为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而后者与核心企业则是从单边依赖的单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渐演化成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再到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互补性关系具有动态演进性和差异性,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过程,逐渐从核心企业单边输出式赋能转向生态多边共创式赋能。因此,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重视不同演进阶段赋能机制的特点以有效激发互补者创新,各类企业要拥抱数字创新以获...  相似文献   

9.
郑帅  王海军 《科研管理》2021,42(1):33-46
制造企业生态化创新战略转型中,枢纽企业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如何伴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而做出技术、商业决策?依据“情境-结构-机制”的研究框架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从模块化视角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机制与路径特征。研究表明:(1)情境主导了技术创新的可实现性,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政策支持3个情境因素驱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交互演进。(2)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重要特征,即创新架构模块化、交互界面开放性、网络治理嵌入性。海尔模块化生态圈战略转型历经的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和颠覆融网期3个发展阶段,以 “产品、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超模块化”的架构创新驱动了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 “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产业链协同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突出表现在杠杆、协同和互利机制上,通过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实现机制的作用逻辑,提出杠杆机制呈现出重用“模块资源-平台资源-场景资源”的演化路径,协同机制使枢纽企业在系统中的角色沿着 “分解者-平台领导者-创新集成商”演化,互利机制呈现出“企业主导-开放市场机制”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战略转型提供方案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10.
周文辉  王鹏程  杨苗 《科学学研究》2018,36(8):1516-1523
以流程建模的单案例研究法,探讨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借助数字化赋能促进大规模定制技术创新。在方案设计、订单控制、拆单排产流程中,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分别提高员工能力并授予顾客权力、授予员工权力并完善顾客权力、激发员工潜力并扩展顾客权力;(2)赋能主体依次提升分析能力、连接能力、智力能力构成的数字化能力,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业务需求;(3)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帮助个性化需求的准确获取、有效传递、高效满足,进而促进企业前端个性化需求挖掘与后端个性化需求实现,推动实现大规模定制。最后提炼了数字化赋能促进大规模定制的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1.
郑帅  王海军 《科研管理》2022,43(11):73-82
如何揭开数字化转型提升枢纽企业创新绩效的面纱,既是创新战略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管理实践的难题。基于模块化理论,提出数字化转型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枢纽企业创新绩效的杠杆机制(模块化产品架构)和协同机制(模块化组织架构),以“战略—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构建数字化转型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通过跨层次的模块化架构演进动态分析,提出模块化架构与治理机制协同的双重演化路径。研究表明:(1)数字化转型对枢纽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2)模块化产品架构与模块化组织架构分别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上述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模块化产品架构及其镜像的模块化组织架构的演进,是现阶段枢纽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结构支撑。微观上揭示数字化转型的黑箱机制是对以往研究的丰富与补充,并启示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嵌入到产品与服务中。本文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新情境,利用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系统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创新;“机器联物换人”融合模式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而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增加,智能制造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有较长的周期性;“群体信息交互”协同模式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都显著为正,数字技术推动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繁荣。此外,国有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具有数字资源的优势,数字技术应用创新的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我国全局发展与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徐工和潍柴为案例研究对象,从“突破路径—技术创新能力—突破结果”的整合视角探讨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演进路径和核心要素。研究发现:第一,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多项技术集中突破、多类产品集体创新的特点,其技术突破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到改进升级,再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技术与产品全球引领的过程; 第二,支撑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技术创新能力由资金与技术、关键人力、研发与产业布局能力构成,并不断演进,实现由内部管理到外部治理,再到全面协同。本文研究结论为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崔淼  周晓雪 《科研管理》2022,43(4):75-82
   近年来,传统企业纷纷抓住数字技术机遇,致力于进行数字导向的战略更新活动。然而,现有文献对于传统企业数字导向战略更新前因变量的探讨还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IS战略化和战略实践观,提出了“战略化活动-忘却学习-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研究框架,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创业导向活动、自下而上的组织即兴活动,通过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理论模型。本文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前因及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和组织即兴均有利于传统企业的数字导向战略更新;忘却学习分别在创业导向与数字化探索创新、组织即兴与数字化探索创新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细致刻画了传统企业如何通过忘却学习进行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与知识资本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基于知识资本的中介作用机制,其中将知识资本界定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三个维度,之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机制看,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该影响效应存在着行业异质性;从制造业行业异质性视角看,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却是显著的,但影响效应不存在着差异性;从服务要素投入行业异质性视角看,低端服务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服务化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高端服务要素投入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作用机制看,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渠道,其中创新设施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大,研发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7.
赖红波  施浩 《科研管理》2021,42(11):16-24
现有的创新效率研究,多是站在“技术给定”的逻辑基点上完成,忽略各产业技术发展特征,导致医药制造业相关研究没有“药味”。首先,借鉴技术体制理论,将医药制造业的“创造性积累”创新模式,从一般的“创造性破坏”模式中区分出来。然后,将技术积累水平,纳入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中,对中国2009—2016年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1)含技术积累因素模型的评价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测度结果更贴近产业实际;(2)规模效率低是制约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从创新效率角度看,我国区域医药制造业呈金字塔型分布,且缺乏效率次优组,存在大量基础层的重复建设。最后,提出继续淘汰医药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质企业技术有效积累,弥补全国制药业产业结构短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雅洁  马树强 《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汪明月  李颖明 《科研管理》2022,43(10):71-80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尽早“脱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借助642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政府价格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回答清楚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态演进过程中,政府价格型规制的作用节点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绿色工艺创新是中介变量,且间接路径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直接路径。政府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作用节点仅存在于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且政府价格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边界性。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贡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