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1,(24):47-47
☆争论人类祖先是33位女性?最近,世界著名基因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布赖恩·赛克斯教授宣称,整个人类的祖先都可以最终归结为33位女性。在过去的10年中,赛克斯教授一直致力于人类起源的研究。他不仅研究了现代人的基因,还从一些考古发掘出的人类化石中提取DNA。人类的线粒体DNA(存在于细胞质  相似文献   

2.
白燕燕 《新闻窗》2012,(4):85-86
一、“风险社会”与“媒介化风险”“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于1986年出版的德文版《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贝克认为,虽然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各种风险,但自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步入后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才进入“社会风险”——由社会原因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是对马克思剖析“支配自然”的价值观进行再剖析之后确立的.它认为,“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理论理路内在于千百年来的人类理性,今天又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实践理路相契合,因此,它演化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质底乃顺理成章之事,而它的负向度功能也必然是根深蒂固的.鉴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避免性,生态社会主义并不赞同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采用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意识,并根据“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对“支配自然”的命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式的再解读.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自然的“荒原” “自然”是宇宙的存在形态。在鸿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以及人类文明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人来自于自然,同时又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自然与人类的精神,本然地或自然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人与动物的关系史可以被描述为人类不断将动物“异质”化的过程。人类的文明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由动物的“异质”化程度来标识的。很显然,为了把自身描述为独立于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人类需要假设一个“他老”的存在。我们看到,在人类的语言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描述,都显示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人类利用了自身所独占的语言霸权,虚构了某种人不同于动物的本性或本质。不过,也有一些很早就觉悟到人与动物应该平等相处的先觉者,他们反对传统关于动物的看法,视动物为人类的朋友。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一个“怀…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现象的新闻,具有鲜明的特征,即: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这些特征形成了新闻的本质属性,也形成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新闻自身的客观规律。“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列宁语)。新闻规律之所以有普通规律与特殊规律之分,就是因为在新闻现象中,有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同一的东西”,形成了普通规律;还有只存在于人类某个历史阶段中的“同一的东西”,则形成了特殊  相似文献   

7.
“资源稀缺”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基本理论是: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而言是“稀缺”的。依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资源配置决定”。即如何通过“最佳配置”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节约  相似文献   

8.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它的出现体现了新媒介时代“混合媒介”、移动性和“互动传播”的特点。微信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式将会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社交方式,这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人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刷新了人类探测器在其它星球着陆的最远距离纪录.并且第一次实现在其它行星的卫星上着陆,是太空探测史的一座里程碑。穿过土卫六厚厚的大气层.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看到了类同于地球的“河流”和“山川”.看到了一个似乎生机勃勃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人们对“法”的认识,一言以蔽之曰:“国法大于天。”短短五字精辟地概括其威慑力之大,大过于天。“无法无天”,则是人们对那些肆无忌惮的人的形象揭露和描绘。可见立法是何等的重要了。图书资料是“国家资源”,“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11.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走向现实,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类意识和生存经验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在当前工具理性长足发展而价值理性空场的情形下,具身传播中的“休谟问题”尤为凸显,针对技术内化于身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格局的改观以及人机“双重异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价值理性、关系思维出发对智能发展进行契合“绝对命令”的伦理设计,深刻剖析人、技术及其共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3月31日宣布,该组织将于近期正式推出“世界数字图书馆”,这个网上图书馆收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资料,届时将把人类的精神财富集中呈现在公众面前。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心在于“构建”一词,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实质上是一种需要不断地付诸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理论命题。我们要从“实践”角度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通过全球传播向全球民众传递出融合共进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可以为全球传播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灵魂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陈沫  武思权 《传媒》2023,(14):19-21
<正>“传播”(Communication)与“交通”(Transportation)存在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从物质交往来看,造纸术和印刷术传遍世界之前,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物质交流主要依托于水陆交通。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及了“路”对沿线国家的影响,但侧重于承运的货物而非本体。从中国交通银行史来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影响,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面对新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于2012年7月24-25日举办了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围绕“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这一全球性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图书馆法的“高级法”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伟 《图书馆杂志》2003,22(4):9-11
研究了图书馆法的“高级法”背景,简要描述了它的轮廓。图书馆的“存在之法”是满足人类社会共存共事知识需要,“价值之法”是实现人类社会知识共有共事,“实现之法”是要求人类社会共建共治。图书馆“高级法”是衡量图书馆立法是否合法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是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和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前提;“重视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是图书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重要保障;“尊重过去,开创未来”是图书馆迎接未来种种挑战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事业无穷年     
回望即将走完的二十世纪,那是人类科技飞速发 展的一个百年。广播就诞生、成长于此段时空,她成功过、辉煌过,如今仍以信息传播的迅速、廉价、非排他性等显著特点,顽强拼搏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媒体的“天”当然是广大受众,多出精品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媒体的职责,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唯一途  相似文献   

20.
夏潍 《四川档案》2007,(2):30-30
丰碑岂止于石刻,档案就是铭刻人类历史的丰碑!档案工作就是高举这“丰碑”的人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