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了惯性是所有物体的基本属性,并给出了力和惯性的涵义。第二定律说明了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状态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这个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它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秋红 《物理教师》2009,30(9):20-20
不管以前的旧人教版教材,还是现在的新人教版教材,牛顿第二定律均以F=ma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此种写P法欠妥,正确写法应为α=F/m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叙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3.
中学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建立在用实验得出对质量相等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和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可见,作好这两个实验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一、传统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局限性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写成表达式为F=ma.通常情况下只针对一个物体或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而在解决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受力问题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常采用隔离法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显得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二、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拓展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分析,总结.结合牛顿第二定律  相似文献   

5.
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规律之一,内容和表达式虽然很简洁,但所包含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在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要领会、掌握和注意以下“八性”.一、正比性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即加速度与作用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外力的方向相同。即F=ma。  相似文献   

7.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其数学表达式为∑F=ma。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是动力学的核心,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所以,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可以得到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同向性、瞬时性、因果性、同一性、独立性共五个性质,力和加速度的这五个性质说明力和加速度是不能割裂的、是共存亡的,掌握了力与加速度共存亡就可以玩转力和加速度,下面举两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动力学的核心,也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反映了力、质量跟加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为(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写成公式是: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上式可简化为:F=ma。  相似文献   

10.
牛顿第二定律在中学物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中学物理中的力学、运动学、功和能等知识都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用公式表示为:F=ma,其物理意义是: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连接体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先整体后隔离:先整体分析物体所受外力和运动的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隔离某个物体求出所受的力.(2)先隔离后整体:先隔离某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整体分析,求出物体所受外力或运动情况.下面举例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当各个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用常规的整体、隔离法去分析,很难避开烦琐的受力分析。而当我们从整体的视角去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系统问题时可以使得问题简化,达到"秒杀"题目的效果。一、方法介绍若系统内有n个物体,这n个物体的质量分别m_1、m_2、m_3…,加速度分别a_1、a_2、a_3…,这个系统受到合外力为F_合,则这个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示式为F_合=m_1a_1  相似文献   

13.
林辉庆 《物理教师》2003,24(11):25-26
1问题的提出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我们总是先用实验得到物体受一个力作用时,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的结论,然后利用合力概念,把上述结论推广到物体受多个力作用的情况.但我在2002届的教学中却遇到了意外的情况.一个学生提出,以前学习的合力概念及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从力使物体产生形变的效果中得到的,对于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作用效果,合  相似文献   

14.
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性是指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都会独自产生一个加速度,就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这个原理为我们求解物体的加速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杨立君 《高中数理化》2003,(4):25-25,34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的时候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 ,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 ,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 )时 ,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 )时 ,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利用失重和超重的规律去定性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比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要简单很多 .例 1 如右图所示 ,质量为m1 的斜面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当质量为m2 的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有 (   ) .A 匀速下滑斜面体对地面压力等于(m1 m2…  相似文献   

16.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它阐明了物体的加速度a跟合外力F和质量m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应用该定律时,应抓住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于系统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为:系统内各物体的质量跟其加速度乘积矢量和等于该系统所受合外力。  相似文献   

18.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外力和质量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规律.下面介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的几种典型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的时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有向下的加重度分量)时,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重度(或有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我说的“较好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是指:一是懂得一些高等数学的基础,如微分、积分、微分方程等;二是能全面懂得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与物理学科关系密切的内容就应达到熟练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课本上是这样推导的“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身上面的力成正比” a∝F……(1)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a∝1/m……(2) “根据上面的研究,我们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得到下述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写成公式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