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简历只有一句话:1998年大学毕业进入新疆法制报社工作至今。外号却多得不得了:"差错克星""版面美容师""大管家"……目前仍在"转型"中——15年的老编辑,不到两年的新记者。她是新疆法制报社总编辑助理、新闻中心主任刘琰。改变:决定"搏一搏"第二十四届新疆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这是刘琰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大奖",也标志着她从编辑到记者"转型"初  相似文献   

2.
做记者几年,稿子写了不少,但能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采写这组<创业时代·就业故事>图文系列报道,感觉自己在新闻业务上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3.
张弘 《今传媒》2007,(12):13-15
2006年《工人日报》经济部推出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应该说,这是经济部全体同仁和九地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报社的荣誉.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农情日记》是湖北电台在实践"三贴近"原则过 程中策划的一个日常系列报道。它结构轻巧,每件作品不超过 5分钟;是湖北电台记者常年贴近一线,通过场景再现手段, 表现农民群众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三农" 现状的一档不定期新闻专栏。 2004年初开播,很短时间内便在荆楚大地激起强烈反 响,几乎每天都有寻找"农情日记"的电话打进电台。2004年 4月7日,《中华新闻报》在二版头条《名专栏巡礼》中以《用 真情关注"三农"--湖北电台系列报道<记者的农情日记 >引起强烈反响》为题作了大篇幅专题报道。该系列报道被 湖北省委宣传部评为2004年第一季度"湖北新闻宣传好稿 奖";获"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记者的农情日记》(以下简称《农情日记》)是湖北电 台应对现代广播的新趋势和对广播记者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 一次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3,(22):27
本刊关于歌唱类选拔节目的调查显示,9成多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现在歌唱类选秀节目太多,原因主要是娱乐性强,参与门槛低,但也存在着同质化严重和过度娱乐等问题。盘点7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爸爸妈妈在远方"系列报道及相关活动,优异报道是《经济日报》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春节刚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选派总编室一名业务指导带队,率领七名年轻的记者,到远离天津七百多公里以外的天津涉县铁厂采访。涉县铁厂是天津国企改革的试点单位,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在那里,年轻的记者们在老记者的带领下,边学边干,一组生动鲜活的系列报道《来自天铁的报道》在天津和涉县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以来,湖北《随州日报》围绕着西宁铁路随州段的建设和沿线的变化,先后组织了2次具有震撼力的大型系列报道,她不仅使《随州日报》的宣传报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在办报观念、记者队伍的锻炼、采访作风和文风的改进等方面都突破性的进步,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巍  张英 《新闻传播》2005,(2):54-54
纵观当前各地电视台播出的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属于精品的节目可谓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是策划者、记者精力投入不够,不肯真正”沉下来”做大文章:二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者、策划者意识相对滞后。这样一来,会使许多适合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新闻题材被作成了其他报道形式,浪费了新闻题材。也会由于编导意识偏差和编导手段、水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陈东兴  卢秀梅 《今传媒》2011,(4):122-123
系列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可为观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来龙去脉,但区县级基层电视台在做深度报道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从确定选题、前期策划、转变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系列报道,使系列报道真正达到"形"、"质"结合,有"系"、又有"列"。  相似文献   

10.
夹叙夹议议论风生──读程远的述评性报道随想张沛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程远在报社10余年,一直当记者,写了大量报道,但他主要的笔墨用在冶金和汽车这两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产业上。几年来,他关于上海宝钢的系列报道以及关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系列报道,都是采...  相似文献   

11.
南京政治学院举办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江宛柳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对于加强解放军报社记者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及全面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江宛柳同志是解放军报社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记者。她几乎垒下了新闻和文学的所有重要的全国全军大的重要奖项,比如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新闻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等。她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说她是金牌记者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12.
胡萍 《中国记者》2014,(2):77-78
在2013年第十五届江西报刊新闻奖评选中,《江西日报》"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系列报道获一等奖。回顾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记者深深体会到:只有真正"走转改",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采写出鲜活、好看的稿件。  相似文献   

13.
赵冰 《中国记者》2012,(8):102-103
网络时代,新闻记者是像有些微博作者那样,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还是在新闻采写中更专业,更理性,更加恪守职业道德?在"走转改"活动中,《平顶山晚报》"走基层——晚报记者在行动"系列报道为年轻记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将"体验式报道"作为切入点,常用常新,也让"走转改""走"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记者,过去我们总是把他们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正义"、"公正"等词汇联系起来.但近几年,这些词汇却变成了"红包"、"假新闻"、"狗仔队".记者的光辉形象似乎正在失去其光鲜的色彩,甚至出现了"新闻民工"、"防火、防盗、防记者"等一些说法.当下我国记者的社会形象是否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如果是,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又有哪些?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弘 《新闻三昧》2007,(10):16-18
2006年工人日报社经济部推出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应该说,这是经济部全体同仁和九地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奖,主要是它把关注农民工求职的报道和为农民工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成功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在当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接触了不少记者。见过一些出入讲排场,业务水平低的"假"记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一线、体谅基层、敢于吃苦、佳作频出的记者,我把他们叫真正的记者。在他们身上有不少东西,值得我学习。今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到肥城市采访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武文梅,我陪同采访了一天,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就回家了。后来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武文梅的孩子,同武文梅聊到十点多,然后走三四里路回到宾馆。这种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她据此写  相似文献   

17.
接到参加"贯彻一号文件回望"系列报道通知后,记者连日奔走在曾都区和广水市的乡村和山岗,采写了《钟情"市场水"》、《村支书的农情日记》、《"舞文庄稼汉"的苦恼》等稿件,并拍摄了部分新闻图片。 去年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为农村带来了春天,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如果记者不是在田间地头  相似文献   

18.
4月25日,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金华日报"孟祥斌现象"系列报道作品研讨会在金华举行。研讨会以"丰厚收获,深刻启迪"为主题,来自中国记协、《新闻战线》杂志、《中国记者》杂志、《新闻记者》杂志、《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金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专家、领导、编辑和记者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10月26日是武汉市的环卫工人节,这本来是个很"小众化"的节日,但《武汉晚报》却打破常规,自2012年10月14日起,连续两周刊发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调查、征集市民代表体验、发动爱心捐赠等形式,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节日"闹出了"大动静",在湖北甚至全国都产生了影响,为节庆新闻报道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角度和报道思路.  相似文献   

20.
年轻记者在重大新闻系列报道采写上缺少经验,如何引导他们释放内在能量,使其迅速成长为重大系列报道采写的佼佼者?运用“集体策划、集体采访、分头执笔、集体修改、集体署名”,鼓励他们“合作中展开竞争,竞争中强化合作”,可有效促动年轻记者快速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