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兴吾 《软科学》2000,14(4):9-12
20世纪 90年代 ,江泽民同志在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中 ,进一步确立起“科学技术动力观”。江泽民同志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笔者认为 :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 ,它全面、深刻地突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技异化的两种形式,提出科技自身的异化由其自然属性决定,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可消除;科技应用的异化则由其社会属性决定,一定程度上具有人为性和可控制性。西方科技批判思潮对于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因没有区分科技异化的两重性而暴露出一定的理论缺陷。反思科技批判思潮,坚持理性客观的科技批判,是保持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熊兵  王龙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182-183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科学的“异化”问题。因此,要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控制,以期向善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力量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或手段,协调和制约科技系统的运行和科技人员的活动,以维持作为社会建制一部分的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系统协调运行的秩序。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社会控制,主要谈论从法律、文化等相关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成了西方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马克思从财富哲学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积极建枸,不仅有助于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剥离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历史意义,从而还原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图书情报学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汪苏明 《情报杂志》2002,21(8):28-29
由于存在许多问题,现有的图书情报学需要反思与批判,科学技术哲学是有力的批判工具。本文具体反思的问题为:图书情报学研究者不能正确地认识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图书情报学单向度发展;许多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图书情报事业是伟大的,但从事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却是平凡的”;图书情报学忽视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为特征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为资本主义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指出,科技理性作为目的理性的表现形式,在压制人们交往理性的基础上,遏制了人类的解放需求。通过建立批判的解释学、实行协商民主和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恢复交往理性的功能,从而破除科技意识形态的束缚,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视角,但是也存在某些幻想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入剖析,得出了单向度的社会的结论,并对科学技术的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批判中,他深刻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正扩大成为生活方式,并对人加以控制,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只有“新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掉物质需求的诱惑与思想异化的束缚,能够促使人类的精神本质得以逐步复归。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略论霍克海默尔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集中地表现为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矛盾。霍克海默尔在他的科学技术观中深入地探讨了这一问题,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这就告诉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霍克海默尔的观点也存在不当之处,这也是需要阐明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观是哈贝马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对什么是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批判了对技术进步的悲观主义解释和乐观主义解释。哈贝马斯认为,要区分劳动和交往行为两大领域,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需要公开的不受压制的对话和讨论。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性,然而他的科学技术观也充满了道德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人是价值存在,对人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人的价值世界却日趋世俗化、功利化。如何帮助和引导人们在科学技术对现代人逐渐异化的情况下,进行价值探寻、价值决断、价值追求和价值生存,引导人们学会过美好生活,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瑜 《科教文汇》2008,(8):203-204
人是价值存在,对人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人的价值世界却日趋世俗化、功利化。如何帮助和引导人们在科学技术对现代人逐渐异化的情况下,进行价值探寻、价值决断、价值追求和价值生存,引导人们学会过美好生活,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姜华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10-210,21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了消费异化出现的社会条件和表现,认为消费异化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且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的范畴了。他们分析了消费异化具有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叉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实质,警惕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不良消费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叉。  相似文献   

13.
《预测》1983,(5)
在日本,自一九八○年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后,目前正在出现一股“科学技术热”。日本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依靠它发展社会经济.并非始自今日,其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的“明治维新”时期。一、移植西方科学技术的“和魂洋才”一八六八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新政权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建国方略,除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外,还全面地采纳了以西欧为主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当时提出的“和魂洋才”的口号表明了日本人学习西  相似文献   

14.
周琦 《科教文汇》2014,(22):135-137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技术控制之下整个社会呈现出的单向度特征,深刻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尽管这一理论存在缺陷,但对于研究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技术控制之下整个社会呈现出的单向度特征,深刻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尽管这一理论存在缺陷,但对于研究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和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两个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建立一种人的理想解放之路———审美拯救,这条思路虽然美好但却充满梦幻色彩与空想性质。  相似文献   

17.
<正> 1978年3月18日,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对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这一论断的丰富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手段,涌现出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和科学研究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当代社会打下了现代化的标记。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向前发展。本文对科学技术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与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成果和问题,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竞技体育中的理性应用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康德三大批判哲学提出的科学王国和道德王国的分离与统一问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和环境伦理等冲突,而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学术魅力的课题。调查表明,在当代社会中两个王国的现实冲突、特别是克隆技术引发的生命伦理,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考察一些哲学家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关系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探索面向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学,实现科学王国和道德王国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杨雪 《科教文汇》2008,(35):220-220
马克思从批判异化着手,构筑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庄子也对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二者的理想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