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2.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韩笑 《文教资料》2013,(29):95-97
侯孝贤是全球化语境申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大陆内地的第五代和第六代新电影运动相比,他的电影创作风格不但具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因此,通过对侯孝贤电影艺术风格,尤其是其叙事风格的研究,试探寻找出其个人艺术观念和拍摄特点,对新一代电影人来讲,其意义重大。本文尝试从侯孝贤电影的叙事主题、建构和策略三个方面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第六代导演热衷成长叙事,致力于营造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电影空间。青春成长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残酷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城市空间所造成的超现实幻觉;另一方面青春个体又遭遇成长的挫折,在各种意识形态秩序的映照下长大成人。第六代的青春影像最终展示的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现代性寓言:在震惊体验中分裂的世界和个人。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电影关注草根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将草根阶层的特定文化符号加以展现,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镜像集合。进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纪实风格和成熟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因而,贾樟柯成为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国际电影界获得好评。  相似文献   

7.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转型力作《左右》,以沉稳的叙事风格打破了当下由于对现实的功利性关注而缺乏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冷静思考所带来的困境。透过影片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视角:自觉引导人们从精神性的存在层面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特殊意义,通过对爱的深刻感知,最终完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回归,从而为生命存在找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五邑地区移民作家的小说,选材广阔,大都带有自己生长地域的痕迹,从特定的文化角度去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与五邑本土作家的反映现实生活矛盾以及从社会伦理道德等诸方面坚持现实批判不同,移民作家的小说着重表现人性的欲望与生存的错位,带有一定的隐喻色彩。在叙事上,对生活保持客观的审视态度,呈现出一种冷峻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张艺谋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五代电影共同的美学风格.《紫蝴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2003年,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娄烨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向度.第五代电影试图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偏向宏大叙事,电影借助视听效果、情境氛围、剧情人物等体现鲜明的民族历史性,象征寓意性强烈.第六代电影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怀疑态度,表现在视听上的反讽性、碎片化的叙事、虚无感的人物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针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重新唤起去历史化场景和幻想式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统一,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搬上电影银幕。以"县城"作为电影视角的焦点,以DV技术为拍摄媒介,贾樟柯的电影刻画了中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考察贾樟柯电影中的"消失"、"拆除"和"移动性"等母题,探讨其对于现实的记录和反应。  相似文献   

11.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的杰出代表,其电影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切入现实人生,以人文主义的精神关怀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他以写实的镜头记录商业经济浪潮中社会底层人生的生存状态,关注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透视当下人的生活困境。中国社会三十年来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得以立体的展现。因此,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解析其作品叙述所包涵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其作品的文化意义及其促进人的自由的永恒理想。  相似文献   

12.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当中国第五代导演光彩渐隐之际,一批更为年轻,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以其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片断化的感觉风格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多年电影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一拍片就造就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影像魅力远胜于形象魅力”。在其充满“隐喻”的简约电影风格中,我们既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过人之处,也看到了他们不尽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伍子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者之一。记录描写此故事的作品很多,其中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和李寿卿的《伍员吹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演绎方式。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作品突出伍子胥的复仇精神以及忠言直谏的高尚品格。《伍员吹箫》以杂剧特有的舞台表演方式和戏曲语言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伍子胥复仇以及报恩的故事,突出伍子胥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两部作品在伍子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第四、五、六三代导演分别以诗意化、寓言化、个体化的影片风格为人所熟知。在这诸种影片风格背后隐藏的是导演在多种合力作用下的价值取向:第四代,价值取向上的保守主义倾向;第五代,交织着激进主义的保守主义倾向;第六代,由激进走向保守。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第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本体美学在中国影坛独辟蹊径,是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第三,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以及镜头运用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第四,在形象塑造上,第五代导演普遍经历了从写意到写人、从意象营造到人物刻画的转变过程,创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以王小帅、霍建起和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用厚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城乡的二元对立和城市引力下心灵的失重。这种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集体关注,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社会地理学的文化意蕴。他们在消费时代的全球化语境里,坚决地树立起批判的姿态。深刻体察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努力寻找最妥帖、最顺畅的电影语言来叙述中国,改变着中国影坛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从王小帅的电影作品<北京单车>中,我们可以看到"第六代"导演在电影题材上不同于我们传统电影忽视个体的个性、描绘个人从属与集体从而获得幸福的模式,也有别于传统电影中充满历史感和责任感的民族语言,他们从另一方面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他们以纪实的拍摄方法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