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昱 《大理文化》2008,(6):59-64
在苍茫叠翠的横断山脉腹地云龙、永平、漾濞、洱源四县结合部,聚居着一支彝族支系"聂苏支"后裔,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族,现有人口2万余人,有单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服饰.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源地称为"箭杆场",后称"箭杆里".……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的伴奏下,在昆明、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坛的舞台上,彝家调子客李彩凤演唱的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和清唱的《弥渡彝族山歌》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虽然此  相似文献   

3.
漾濞最古老的民族是彝族,其先民早在两汉时期就在境内游牧和农耕,史称"、昆明"。唐代称"乌蛮"、"乌蛮别种",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元代以后称"罗罗",建国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  相似文献   

4.
远逝的古道     
在大理的苍山西坡下,有一座名叫漾濞的古城。漾濞古城是国际古商道上的重镇,汉武帝元封二年建制,驿道先通,茶楼酒肆林立,商铺客栈重罗,盛极一时。它是由蜀(四川)通过往身毒(古  相似文献   

5.
彝族的祖灵信仰就是对祖先灵魂抱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识倾向。彝族祖灵信仰及伴随它的各种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于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对于彝族家支、家族制度发展;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内聚力;对于彝族宗教的形成;对于彝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对于知识传播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虎的民族,彝语称虎为"罗",彝族人自称"罗罗拔",即虎的民族。虎舞是为纪念彝祖和图腾的舞蹈,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活化石"。虎舞分为母虎舞和公虎舞。母虎舞又叫"十二兽舞",彝家人自称"罗嫫捏姿",早于公虎舞,流传  相似文献   

7.
普显宏 《寻根》2012,(1):99-101
在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乡峨足村,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彝族原生态祭祀舞蹈——小豹子笙。“笙”在双柏罗婺彝族就是“舞”的意思。小豹子笙又叫“文身舞节”,是峨足村彝族群众祭祀驱邪的原始舞蹈,彝语称“余莫拉格舍”,意思是“画大母豹子花纹”。  相似文献   

8.
漾濞,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彝族自治县。这里,背靠点苍山,腹纳漾濞江,纵横几百里,史传数千年。这里,有丰饶的资源物产,奇丽的自然景观,馥郁的民族风情,好客的各族民众。如果,你能在某一个春天,来到漾濞,那么,这里独有的自然风景,地道的美食风味,一定让你流连忘返,醉倒在大理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9.
时间现在。地点玉溪龙马山小石桥彝族乡。人物阿龙,男,彝族青年;山妹。彝族小姑娘;彝族导游妹多人。(幕启。阳光下的龙马山,一片春意盎然,溶洞、龙母箐河、石城、情人坡台阶隐约可见。(一片清脆的马铃声在春风中飘来,阿龙身背月琴,扬鞭跃马,神采飞扬边歌边舞而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最近,多年很少读小说的我,竟一口气读完了出生于剑川,现居漾濞的彝族女作家姚静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尘埃深处》(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掩卷之后,小说里面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际和诸多情节,仍然久久萦绕脑际,挥之不去,难以释怀.  相似文献   

12.
杨坤 《大理文化》2012,(12):82-83
老哥常建世说,到老街走走吧!左中美陪你去。我说好啊!便在县文联副主席、《核桃源》编辑、彝族作家左中美的陪同下,沐浴着清晨的空气、阳光、微风、清凉和芬芳,踏上了位于县城边上、漾濞江畔的漾濞老街。老哥常建世不能随我前往,县上要拍电影,这个上午临时召开剧本定稿会,作为县文联的专职副主席,老哥必须参加。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其主体文化象征与彝族先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解读彝文典籍,再从空间、时间及民族志资料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三星堆文明与早期彝族先民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4,(1):97-109
正云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白族、阿昌族、傈僳族、彝族、回族、苗族、傣族、汉族等8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这里就是嶲、昆明、僰、比苏、哀牢人等众多古代族群活动的地方,唐代以降,摆夷人(今傣族)、阿昌族、蒲蛮人(今布朗族)、僰人(白族先民)、傈僳族、彝族罗武人等逐渐成为了云龙境内的  相似文献   

15.
朱和双 《寻根》2012,(2):91-97
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旧称“罗罗”(在古代典籍中通常被添加上“ ”),由于读音差异又作“卢鹿”“罗落”“落落”等。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今四川西昌周边地区及大凉山一带设置“罗罗斯宣慰司”,治建昌路(今四川省西昌市,为古越侮地),  相似文献   

16.
<正>"风葬"是鄂温克和鄂伦春族古老的丧葬方式,即把棺材或尸体置于野外的木架上,使其自然风化。风葬的棺木有木板做的,也有柳条编的,更原始的则用桦树皮或苇子包裹尸体。另外,基诺族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也采用风葬。在坟地搭一木架,置棺于上,任风吹雨打,腐烂为止。无独有偶,在云南哀牢山中段濒临红河谷的新平县建兴乡的彝族支系腊鲁人,也盛行"风葬"习俗,但其"风葬"观念和处理方  相似文献   

17.
易门县是地处我国西南边锤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总辖4乡3镇,56个农村办事处。全县总人口17万多人.主要民族有:汉、彝、回、苗、哈尼以及彝族支系他留人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在全县少数民族中.以彝族居多。吉往今来。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世代相传,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彝族优秀民间文化。其中“葫芦笙”舞就是易门彝族的优秀传统舞蹈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何辛  鲁斌 《滇中文化》2000,(1):48-48
彝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风俗习惯很多,只说婚礼中就有几种。在我们下乡辅导中,使我记忆最深的是抹黑脸。  相似文献   

19.
茆晓君 《寻根》2009,(6):68-71
大约在15世纪初,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内部的部族纷争,其中一支迁到了云南宁蒗定居,发展成为现在的小凉山彝族。小凉山习惯上指以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毗连宁蒗的彝族聚居区。居住此狭长地带的彝族自称“诺苏”,操彝语北方方言,  相似文献   

20.
杨红君 《寻根》2010,(6):106-114
<正>比较视野中的彝族民间文学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独放异彩的民间文学,它是彝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彝族民间文学,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