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二画 6十 7厂((厂)) 8匚 卜((卜)) 10冂((冂)) 6十 “十”,通常说是象形字.“十”的甲骨文为“(i)”,像一侧掌之形.两侧掌U为二十,后作廿;三侧掌(山)为三十,后作卅(sà,音萨);四侧掌(山)为四十,后作卌(xì,音戏).“十”金文为“(I)”,郭沫若先生解释:“中国以掌为十……(金文)一竖而鼓其腹,亦掌之象形也.”“十”小篆为“(十)”,将金文中鼓腹拉抻为一横.  相似文献   

2.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西周金文中的几个人名用字。义叔簋之,过去著录及文字编的释读皆欠妥当,其字可拆分为左右两部分,左旁从詹鄞鑫先生意见应是捪的表意初文,右旁为夕,整个字应该分析为从夕捪声,极有可能是为晨昏之昏所造的专字。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两西周铜盨的器主之字写作,各种著录及文字编多误析为两字,本文首先肯定了其为一字应释作敢的意见,进而分析其形体下部为"弁",是在甲骨文敢字基础上所作的变形音化。最后讨论了盖铭多出的■字,认为是器主伯敢之名,从名字相因角度怀疑可读作击杀的击。  相似文献   

4.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15):59-61
16几(几)17亠18冫19冖20凵 16几(几) "几",象形字.几千年无论是小篆还是楷书,都是茶几形状.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几"部首内有汉字:凡、凫、壳、秃、咒、凯、凭、亮、麂、凳."凡"在本节后面叙述,其余字分别解释如下: "凫",读作"扶",会意字,金文从"鸟"从"几"(短羽类鸟飞的样子),实与"几"的本义没有一点关系."凫"指野鸭子. "壳",会意字.甲骨文是手持槌击打乐器"南"("南"最初是指一种产生于南方的乐器,后代指"东西南北"之"南"),含敲击之意.后加义符"几"(象征外壳之形)写作"殻",今简化为"壳",击打之义被人们遗忘了.  相似文献   

5.
殷周金文常用字"尊"位于句末时,如"康侯丰作宝(尊)(《集成》215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义为"器物名",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尊"非器物名。通过对殷周铭文中所有器物名的辞例及所有"尊"器铭文文本结构的考察,我们发现:后一种说法更符合殷周铭文实际。句末之"尊"与"尊彝""、尊鼎"中的"尊"用法与用义完全相同。殷周金文中的"尊"字还没有"器物名"的用法。并由此得出:在金文研究中,如果仅作局部的文例考察、部分的辞例排比,其结论有时难免偏颇。对全部铭文的宏观研究也许可以解决金文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7.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24):63-65
三画27干28工29土(士)27干"干",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几乎都是"■"这个模样,像长杈之形。"干"本义是指树干,也是农耕时代人们方便制作、随手可操持的武器。"干"与"戈"结合为"干戈",就成了兵器总称,如大动干戈,也就不足为奇了。"杆"、"竿"中的"干"表义兼表音。  相似文献   

8.
西周成王时期的金文章法虽然因袭商代末年,即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行文纵势,且兼顾文字之间错落的规整,但其中在族氏徽号、字列方向及视读平面形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布局愈加规整,尤为注重视觉之美。这一时期的金文用字在整体上较此前更为匀称、协调,有利于发挥书写时势能的上下承接,保证通篇文字气息的连贯。商代末年产生的"捺"划,在西周成王时期的有关金文中波磔幅度加大,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字形略有加宽,气势开张。西周成王时期金文多数为规范书体,少数为急就书体;同时,这一时期的金文结体少数左低右高,成"欹侧之势";而多数金文则如《禽》、《何尊》及《献侯鼎》等篇,书体端正,以正面视人,庄重沉稳,导后世篆法之风。总体而言,在西周成王时期的金文中,存在新派与旧派之别。  相似文献   

9.
猨类称名考     
古人根据猨类形色、鸣叫、物性,利用汉字音、形、义分别命名。狻类字从"虫"、"犬"、"豸",反映古人多重类属观念。总称禺属从"甶",盖似人非人。猨性仁静,猱性躁害物,为两大类。猱同夒、■、■,音从犬吠挠人;狨近猱,别从"绒"音。猴从"喉",通"胡",以长携幼称狲。玃善攫,从"攫"音,同■、蠼,为大猴。雌同狖,似猕猴而大。凡此称名杂越,其性不同,别具物趣。  相似文献   

10.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11.
吴融年谱     
吴融是唐末著名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其才华出众。据《新唐书》本传所载:"昭宗反正,御南阙,群臣称贺,融最先至。于是左右欢骇,帝有指授,叠十许稿,融跪作诏。少选成,语当意详,帝咨赏良厚。"又据《唐诗纪事》卷六十八所载:"李巨川为华帅韩建掌书记。昭宗至华清宫赐建御容一轴。时巨川草谢表以示融,其中有‘彤云似盖以长随,紫气临关而不度’。因草篇与巨川对垒,略日:‘雾开五里,克谐披睹之心;掌拔一峰,兼助捧持之力。’"可见,吴融确实为  相似文献   

12.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13.
骰(tóu)子,本作"投子",博具.唐代多用骨制,故称"骰子".俗称"色(shǎi)子",非"骰"读"色"音也.骰子呈正六方体,六面分刻1至6点,由博者所掷得之点数决定其胜负.  相似文献   

14.
1我国大多数姓氏的读音同自身的汉字读音一致,但也有一些是例外。列举如下: 缪(音妙)/乜(音聂)/区(音欧)/繁(音婆)/仇(音求)/召(音哨) 还有一些容易误读的姓氏,或为生僻字难于认读,或为多音字而难于准确定音。列举如下: ①龚(音工)/邝(音矿)/仉(音掌)/顼(音须) 上列各字仅用于姓氏,它们没有其它义项的读音可以对照。  相似文献   

15.
清代笔帖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笔帖式,清代官名。满语称笔特赫式,音bithesi,意为文书或士人、博士。笔帖式源于清入关前之巴克什。巴克什也作榜式、榜什或把什,皆音转意同(榜式即巴克什之滚舌音),为后金时对谙习文学,熟悉事体者之称。但巴克什有两种。一种为赐号。“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福格《听雨丛谈》也云榜式“有如武臣之巴图鲁也”。可见,巴克什之于文臣犹如巴图鲁之于武臣一样为赐号。天聪三年设文馆后,文馆学土俱赐此号。清入关前,额尔德尼、达海、尼堪、索尼、希福,宁完我、范文程等名臣即曾先后得巴克什赐号(但额尔德尼得号在天命年)。另一种巴克什是对一般文臣称谓,“国初文臣皆呼巴克什”。天聪五年前,这两种巴克什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16.
"十不闲"是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解放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它来源于唐代的"散花乐",原是僧侣用以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宋代为民间乞丐要饭时所唱,多以善恶因果为内容;元、明以来开始有叙事写景之作;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和民间流行的"十不闲"合流,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产生了职业艺人.演唱时,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出节目.演出分一人唱叙故事,或由二、三人扮旦、丑,为彩唱.  相似文献   

17.
刘歆《遂初赋》、《甘泉宫赋》作年学界有所论及,然考刘歆守五原之烽燧时间及《遂初赋》文本内容,论证《遂初赋》作于太初元将元年(前5)十至十二月,而非学界所说之建平元年(前6)与建平三年(前4)。  相似文献   

18.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存简九十三支,为《国风》五十七篇(含残篇),内有《关雎》,其中"窈窕淑女"之"窈窕"作"要翟"。"要翟"有各种训释,其实乃连绵词,义为姣好之貌。古书中与"要翟"音近义同的连绵词相当多,训释时不应拘泥于字形。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远古的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独特的档案书写方式———用铸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物上。人们把上面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是"吉金文"的简称。另一个名称叫"钟鼎文",是因为很多的金文都铭刻在钟和鼎上的缘故。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  相似文献   

20.
林穗芳 《出版科学》2004,(1):12-20,11
编纂历时性汉语新词典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它将为今后编纂各种高质量的汉语词典奠定更坚实的科学基础.所设想的词典内容较详尽地包含被释词的形音义的演变过程.从上古传承下来的字在楷书字头后选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俗体等字体.这些字除用汉语拼音标注普通话读音外,还以国际音标注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拟音和现代汉语主要方言的读音.词的本义(初义)、引申义(后起义)均有标明年代的用例,各义项严格地按照历史顺序排列.第一个用例表明词的已知始见年代,须注意收集和提供固有词和新词新义的始见书证.历代外来词尽可能交代来源.用例的出处交代作者名、作品名、书报刊名及例证所在的页码.编制全书引用文献目录(包含作者名、作品名、书报刊名、撰写或出版年代、出版地和出版机构名称等)附在书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