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描述游侠形象是魏晋南北朝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咏侠诗,其中魏晋六朝时期咏侠诗人可作为代表的便是曹魏诗人曹植、晋张华以及北周王褒,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三个阶层——皇亲贵族、平民寒士、将士,并赋予游侠以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论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比喻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喻意象是诗人在物与物、情与物之间创造、设置、构结出的一种新的关系。刘勰将《诗经》到南朝的比喻意象区分为比义和比类两种类型。魏晋南朝的比义意象是索物取象以类比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念;比类意象主要是对外在声响色貌的比拟,其中有的是缺乏主体心灵因素穿透的技巧性牵合,有的则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魏晋南朝诗人还创造出具有派生和扩展功能的比喻意象,而且出现了比喻意象中比喻关系淡化,本、喻体融合,从而向广义的隐喻转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唐代开始九华山即有禅宗传入,但九华山开山祖师僧地藏应该不是禅门中人。禅宗史籍中提及唐代九华山禅门人物是行者甘贽,他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在家弟子,是有名的居士。宋元时期九华山禅宗较为活跃,从隐居九华山的诗人杜苟鹤的诗中即能窥见一斑.此时最有名的禅僧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明清以来,九华山禅宗传承脉络较为清晰,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二大派系。曹洞宗寿昌系和云门系在九华山都有传播。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时期,诗人经常借用一些昆虫意象来抒发情感:或以虫暗示时间之流逝,人生之短暂;或以虫喻人,表示赞美或讽刺之意;或以虫表达遁世、求仙的愿望,等等.这些昆虫意象,对后来中国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昆虫意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谓禅宗美学不仅指禅宗对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更应指其自身的审美方式,作为禅宗之核心的"真如妙用"是一种审美观照活动。禅境之总体特征可概括为"真",具体表现为幻灭无常、顺任圆融、湛然净寂三个方面。禅境不等于表现它的艺术境界,必须充分注意到由禅境转化为艺术境界这一过程的生成性、中介性。在美育中引入禅宗审美,对于解决爱的缺失、冷漠与隔阂、丧失耐心、时间深度的空间平面化、过度的欲望消费、多愁善感等当代社会表现出的精神困境和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初唐游仙诗在崇道的文化背景下萌生,主要特征是对魏晋时期建立的仙道对应关系的确认与发展;李白游仙诗建立在诗人独特的“谪仙”意识基础上,同时反映了诗人的政治遭际,艺术上具有幻中有真的独特魅力;中唐游仙诗折射出时代的悲怆和激愤情绪;曹唐在小游仙诗中贯彻了仙境人间化的原则,具有集成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杜荀鹤一生跋涉于艰难的仕进旅程,其进退心态颇为复杂.文章认为诗人既有苦求声名不甘庸世的寒士心态,也有取禄酬志谋身荣家的常人功利心理;以诗干谒体现了诗人求名的苦心谋仕的韧志.而仕旅的艰难与挫折,参以禅宗玄理的影响,诗人在仕进的同时又常萌生出退隐之思,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泛见于其诗文之中.透此个案解析,似可烛照千余年来中国"寒士"的酸苦心境.  相似文献   

8.
"正始体"代表诗人嵇康、阮籍诗作中的意象世界,依据内容性质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飞翔意象、短暂易逝意象、讽谕意象。魏晋鼎革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正始体"诗人在忧生忧世的情感激荡下,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对内在超越的想望,对个体生命的珍摄,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关怀。  相似文献   

9.
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为沉浸在儒、道思想中的魏晋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路. 人是历史的人,中国哲学如今的现状,很大的原因应归结为佛教的传入. 即色派理论作为佛教初入中国时最为接近佛教原始理念,其发展可以说承接了玄学和之后禅宗,因此从即色派的理念可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作一个大致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于阮籍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世说新语》的描述,但其中对阮籍所持政治态度的体现并不全面。文章对《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以及《咏怀诗》中所记载和表现出的阮籍之政治心态进行比较,讨论作为魏晋名士代表的阮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他徘徊于儒道之间,外达内忧,有悖儒之名而无远儒之实,一方面"越名教而任自然",另一方面又心怀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在个人生命关怀和社会关怀两个价值取向之间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12.
中唐士人多尚佛禅,元稹亦不例外,他受中唐尚佛世风的感发,也受其屡遭贬谪的人生感遇的影响,使他与佛禅之间产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他广游禅寺、交结僧人、感悟禅理,在禅观启示下体悟社会与人生,调整自己的贬谪失衡心态。禅宗思想对元稹的人生与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疑问句语气助词使用的共性和个性现象来看,在中古汉语前期,魏晋南北朝疑问句语气助词大量衰落,这在中古同期相继成书的文献比较中较为突出地呈现出这一态势。  相似文献   

14.
顾随是文论家、诗人,同时也是在禅学、书学、课堂讲授艺术等多方面具有杰出造诣的文化大家.我们只有对顾随的文化立场、文化特性有整体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入具体的顾随研究.从顾随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顾随的思想、学术所反映出的文化立场等方面,对顾随的文化立场加以考察,认为顾随是开放的新文化的立场,他更关注文化的永恒价值,因而能超越保守与激进,具有平和高远的文化心态,这在20世纪知识分子中显得颇为难得.  相似文献   

15.
王龙溪和王阳明之间的学术关系是研究阳明学整个运动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考察可以有助于深化对阳明学发展的认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龙溪之于阳明有两重关系,即本体良知上的相应和功夫理论上的脱离。对于以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来说。相对于本体上的相契,功夫理论上的偏离无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龙溪在功夫理论上对阳明实地用功的脱离。客观上导致了阳明后学末流脱儒入禅的思想局面,成为后世思想界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人的基本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对这个问题仅局限于心理学的领域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因此,从文学的角度研究"人的基本需要"具有一定的尝试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勇 《职大学报》2014,(2):28-30,49
抗战爆发后,丁玲到达延安并作为党的主要文艺负责人,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倡导,创作实践上也积极进行革命叙事的话语建构。小说《夜》延续了丁玲五四时期注重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影响下,贵州境内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自其产生之日起,即已蕴含着十分珍贵的、多层面的价值。它不仅具有历史方面的价值,也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教育方面的价值、旅游方面的价值等。本文通过对贵州红色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阐述其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以期让贵州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历史作用,进一步助推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相关篇章表明:当时世俗社群在禅学的理解上的深浅之别,构成了该书之禅学思想的内部层次。《聊斋志异》中,禅学所处的外在层次,则是在佛教内其他宗派的题材和与佛教有关的民间信仰题材的衬托下凸显出来的。禅学思致在《聊斋志异》艺术结构里的布局,可依其存在形式大致分为全体式、部分式、点缀式三类。烛照《聊斋志异》的禅学思致,当有益于古代小说研究境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茅盾一生热爱儿童,五四时期为中国儿童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从目的论的角度通过对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可以看出茅盾在其翻译活动中的策略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