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会使用计算器,因此计算器首次进入了新课标的实验教材,同年,部分地区的中考开始允许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辅助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会使学生形成对计算器的过度依赖,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教学和考试中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计算器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考试题的角度出发,分析计算器环境下的中考试题的命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设计背景:"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是课程改革以后引入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新内容,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是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以及建立模型、探索规律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计算器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可借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思维训练的辅助工  相似文献   

3.
图形计算器与数学考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状与问题 能够画各种函数(包括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图象,且拥有强大代数运算功能的图形计算器已在我国许多地区推广使用,仅上海就有50多个图形计算器的实验学校,在数学学习中使用图形计算器的学生人数已突破10000人. 面对图形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冲击,与之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使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加强教学内容与计算器的整合,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计算器学习的开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辩证地看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器?我想需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不使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什么情况下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5.
关于图形计算器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 ,如何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是广大高等数学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TI图形计算器是一种科学的学习工具 ,使用TI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TI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学习 ,进行数学实验 ,从而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计算器协助下的问题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涛 《数学教学》2003,(1):43-46
目前在计算器协助下解答数学问题的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考试,而对计算器的作用,一些教师和学生往往仍然认识不清或不够,对计算器的使用往往只限于简单的数值计算。事实上,在我们探究数学问题时,如在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有意识  相似文献   

7.
杨丽丽 《黑河教育》2012,(11):59-59
教学内容龙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游园计划我来做》。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怎样启动“计算器”程序,如何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会了解、掌握计算器的许多功能,会发现使用计算器计算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多方便.一、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例1用计算器计算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之一,教材中也出现了利用计算器解题的例题。于是,计算器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课堂,进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凡事都有两面性,学生的时间省出来了,但依赖心理悄然滋生了,为了求快求准,连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法都要拿出计算器按按。为了走出此种误区,本着“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这一具体目标,突出“借助”与“较复杂的”这两项要求,撰写此文。一、利用计算器,关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干扰,妨碍研究,影响到及时准确地得出预期结果,这时就要对这些不利因素加以控制。如研究长方体包装盒的用料,探索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一课。在探究部分,各学习小组需要解决本组的研究对象,即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至少用多少硬纸板。有的小组把这个包装盒撕开,再一块一块地测量并计算出面积然后求和,有的小组直接测量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算出面...  相似文献   

10.
黄芳 《江西教育》2010,(1):69-7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所蕴涵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计算器寻找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特级教师严育洪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设计由形到意蕴藏规律、由点到面探索规律、由浅入深应用规律、由此及彼联想规律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1.
图形计算器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有效地呈现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能有效地解决数理统计的线性回归分析问题,能有效地落实“算法初步”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对合参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利用图形计算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操作情境中丰富感知,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启发,激活思维,体验学习的成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也增强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图形计算器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有效地呈现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能有效地解决数理统计的线性回归分析问题,能有效地落实"算法初步"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对含参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利用图形计算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操作情境中丰富感知,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启发,激活思维,体验学习的成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也增强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思考 浙江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安排“巧用计算器”,一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是进一步掌握鼠标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本课中学生开始接触到键盘,主要用到小键盘来操作计算器,为后续课程使用键盘做一个铺垫。本课以计算器为例,初次引入了程序这一概念,让学生知道在计算机中是通过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的,“计算器”就是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使用计算器,掌握“删除”与“清除”对应的两个功能键,并能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复杂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研究背景】在新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时,发现平常几乎放弃数学学习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很强,问题解决的正确率也很高。整堂课他们脸上都洋溢着久违了的自信和笑容。笔者认为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背景】在新授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时,发现平常几乎放弃数学学习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很强,问题解决的正确率也很高。整堂课他们脸上都洋溢着久违了的自信和笑容。笔者认为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计算器的使用应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后开始学习.在中、低年级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的计算技能,养成一定的口算、笔算能力.到高年级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有助于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减轻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维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从结绳计算到小棒变成算筹再变成算盘,一直再到二十世纪发明了电子计算器,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飞速的跨越。现如今,计算器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从小商小贩到各大银行的白领员工,无不都在使用计算器。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技能非常必要,既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能通过计算器探索发现数学中隐含的规律,解决较繁杂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而且不容易记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使用计算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器是一种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的计算工具。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都非常喜欢玩弄它,并会使用它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学习中不敢使用计算器计算。作为教师,我适当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计算器的使用。允许学生在统一时间内使用计算器做一些繁琐的计算,并在学生尝试摸索、使用计算器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计算器各功能键的正确使用(如存储健等),以锻炼学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拓展研究教材能让数学学习更为灵活,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文章借助TI图形计算器,对教材中一例定长线段在坐标轴上滑动问题进行拓展,引出一例历史上有名的星形线问题,并对星形线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不仅从中感受到数学美,也让我们看到教育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