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张思明老师在《用心做教育》一书车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的确,班主任的工作尽管很平凡,但却是一个塑造生命的“主任”,是一个对生命个体产生终生影响的“主任”。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出版后至今20余年,似乎一直震动着年轻读者的心,它经常在读物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直至最近,在中国出版集团、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所举办题为“我心目中的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代表作”书目征集(最终由读者和专家投票选出30部)的活动中,《平凡的世界》仍然被列为重要的候选书目。  相似文献   

3.
以“孙少平”为焦点,从积极的“个人奋斗”及其道德性、与“物化”对峙的精神独立意识、生存境遇与深在的生命价值哲学、“传统情感与“现代理性”的悖立与整合等等方面,对《平凡的世界》隐在的、深刻的“价值图式”作初步的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军 《学语文》2008,(6):25-26
《语文学习》曾摘要刊登了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学生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马维林 《成才之路》2012,(15):34-34
《平凡的世界》是被誉为“土著”作家的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选择1975年到1985年这段敏感的、历经沧桑的特殊的时期,围绕农民子弟孙少安与孙少平这平凡的兄弟俩在平凡的世界中不断同恶劣的悲剧性生存状态作斗争,不断超越自身局限,从而不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生活上的成功,描绘了一副广阔的社会图景。文章对《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现的对理想爱情和理性婚姻的价值定位以及二者难以协调的矛盾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站在青年人的角度上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不同时代之下生命的抗争。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为无数青年读者的前进指明了方向。本文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温情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在鉴赏路遥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探究了这种"温情叙事风格"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在对文化作品的核心情感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为后续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悲凉”和“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传达给读者的审美意识。而“悲凉”和“苍凉”又是张爱玲本人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基本感受,从《传奇》所有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张爱玲的声音透过叙事者的叙述,充满同情而又不乏尖刻地评说着现代都市传奇中平凡男女及其故事。这些颇像禅言偈语式的充满机智的妙语。如果孤立起来看,无疑是作家“机智”的一次集中炫耀:以  相似文献   

8.
《平凡的世界》是反映当代社会大变革时期人物奋斗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巨著,其浓郁的乡土情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尤其是书中传达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励了无数读者。通过时代和地域两个层面的分析,深层阐述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蔡欣怡 《红蜻蜓》2023,(15):40-41
<正>当盛夏的光芒挥洒在大地上时,平凡的世界里生命竞长。假期里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被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所晕染,我选择在燥热的世界里,沉浸于那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写的,主要内容写的是20世纪70年代双水村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其中有些事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中,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为追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创作的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精心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通往人类理想生命形式的窗口,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修辞幻想中,即“用语言制造的幻觉”本文从湘西神土、湘西民风、湘西爱情等三个方面对《边城》中这个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幻象世界进行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3.
陆羽思想研究是"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而"风炉"上的铭文信息,正是研究陆羽思想的好素材。如果说《茶经》问世时的《陆文学自传》中所列书目是他"入世"的成绩单,那么,风炉上的铭文则可视为陆羽的"而立"宣言。本文旨在通过风炉铭文的解读,探讨青年陆羽的茶道观。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6.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17.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8.
卢纶几首诗的题注有“至德”,这一直被人认作年号;由此引起对卢纶生年及诗意的误解。本文提出至德不是年号而是地名;它与池州乃至鄱阳(饶州)都有关系。文章结合这些地名的考证讨论了卢纶的生平,并对其作品作出了更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真经集解》是南宋道士董思靖辑录前人《老子》注解之作。经文的音释内容在承袭陆德明《老子音义》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其变动部分或是注音形式的更换,或是因对经文的理解不同而改变了陆书的注音,展现出作者自己的抉择。此外也有不见于陆书的全新注音。这些内容显示出音义体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