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前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主要包括:木桶理论、积木理论、双子模型、胶泥理论、皮球理论等。从当前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选材,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有待改进,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依据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对未来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刘大庆 《体育科学》2000,20(1):43-46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问研究法(面访调查法与信访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类比法、灰色分析法,对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些)相对薄弱的素质或能力为另一种(些)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非衡结构补偿这一组新概念,揭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功能特征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模型非衡结构的基本特征,并从不同角度概括与设计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途径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放大补偿与辐射补偿、外源性补偿与内源性补偿。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是选材和训练监控的重要依据。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对我国32名武英级运动员和39名一级运动员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智力指标的测量。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将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基础的、有鉴别性的指标,归纳为17个因子,并以此确定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探索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并以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为参照值,建立我国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明确了散打优秀运动员选材(高级选材)的任务和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造成法,站在训练学角度从竞技健美操的形态、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方面对竞技健美操的专项竞技能力特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在排球训练中的运用进行阐述,指出在排球训练过程中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教练员要根据排球运动员的自身发展特点,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还要根据排球运动员自身的一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球比赛成绩的薄弱环节及时给予"补短",从而提高排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以期为从事排球训练工作的教练员提供训练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散打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历来是选材和训练监控的重要依据。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数轮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筛选出运动员竞技能力中15项形态指标、7项机能指标、10项素质指标、9项技术指标和8项心理智力指标,对我国32名武英级运动员和39名一级运动员进行测量。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将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基础的、有鉴别性的指标,归纳为17个因子,并以此确定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探索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并以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为参照值,建立我国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此模型将为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训练的目标系统。  相似文献   

7.
G808.1,XL97086 9800456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XL,中,A]/刘大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7图228表50参108(BJ)运动能力∥结构∥模型∥特征本文研究了竞技能力的一般模型,论述了其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研究,并指出了一般模型对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特殊性表述的不足.提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观念.提出竞技能力结构具有:其一、竞技能力结构一般模型  相似文献   

8.
尚悦 《体育世界》2009,(7):100-10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体育舞蹈选手成套动作编排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影响选手动作编排的因素为:选手竞技能力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艺术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完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以现有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为基础,借鉴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复合系统理论,并对竞技能力结构的协调机理与协调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郭可雷 《体育师友》2010,33(1):75-7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能办的定义及构成进行了分析、总结、质疑。目的在于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的定义及结构一直存在异议,至今尚未统一,且使用不规范。笔者采诸家之长,综合运用现有学科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竞技能力发展是运动训练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对竞技能力发展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竞技能力研究存在:竞技能力研究局限性、竞技能力概念不清、竞技能力发展不明确性,进而提出,竞技能力衔接发展的设想,试图丰富竞技能力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会君 《体育与科学》2003,24(3):49-50,53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存在于运动训练这一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解释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可行的。增加竞技能力系统的“负熵”是实现竞技能力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模型及主导因素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能、技能以及心理能力方面,我国高水平男子跳高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男子跳高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差异是导致我国男子跳高运动水平落后世界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实施训练的重要环节。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当今跳马项目发展特征进行了再认识,分析了跳马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特征,并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了跳马运动员竞技能力5G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与“积木模型”的创建实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在训练实践中正在作为一种指导性理论得到推行。作者对该理论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一般模型不能满足运动员竞技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个体模型的建立存在构建原理与方法上的困难;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稳定性在内外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只存在于某一阶段;部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会因敏感要素的相同或类似表现出群类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现代五项国际新规则下项目发展趋势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的关键要素,科学建立形态、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为一体的现代五项优秀选手综合性选材指标体系,通过分析2017-2019年国际比赛中世界优秀现代五项选手的竞技成绩结构,结合专家问卷调查和相关选材指标统计筛选,研究发现:现代五项选材需要选择体能性项目游泳及跑射专项素质都较好的运动员,并注重考虑击剑相关的专项素质能力在选材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比例。在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心理特征和教练员非量化评定等六大类现代五项综合性选材指标体系。结论:只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国际现代五项优秀选手在新规则下的竞技成绩结构,掌握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才能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五项优秀运动员的选材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对我国体育产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根据ISM方法的工作程序通过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得到了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竞争能力的18个因素,然后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层次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竞争能力的中深层次原因是发展战略、人才队伍、管理创新;根本原因是领导团队能力、竞争环境因素、产业文化、研发投入四个方面,为培养与打造我国体育产业竞争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更充分的了解冰球项目,对冰球的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冰球运动。通过大量的有关文献和结合多年的教练经验,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冰球项目特征,并通过对其属性的深入分析研究冰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从体能、技能、战术、心理能力、智能能力、运动队文化及教练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冰球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的基本因素、关键因素、主导因素、心理因素、智能因素和团队因素、教练因素,并进一步细化为单兵竞技能力和球队竞技能力,以期推动对冰球运动项目的本质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促进冰球运动项目在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竞技能力结构研究一直是训练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众多难以梳理的问题和解释困惑。基于历史与逻辑方法,运用系统理论,从整体性、要素与层次、研究方法、涌现机制四个方面,梳理了竞技能力理论研究视角的演变过程;从结构模型实践中运用失真、解释性研究动力不足、系统环境对竞技能力结构的塑造力研究不足、结构涌现机制缺少科学论述四个方面,讨论了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困惑;希冀从方法创新研究、实践研究、生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突破竞技能力结构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数量上更加明确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分别以我国6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手段,以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分布结构及发展结构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和揭示社会人口结构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竞技体育事业,从而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明确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以期为实现中国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