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景岩 《精武》2006,(4):17-18
2005年春,电影《霍元甲》筹拍之际,初定在片中饰演霍父及担任该片武打设计的中国武协“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总导演、著名武打影星马中轩先生,亲临静海采风,邀请迷踪拳传人们演练迷踪拳艺,并拍摄了录相资料,准备在片中的教学和武打中采用些真正的静海传统迷踪拳演练内容与技击招法,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但由于后来拍摄思路和演职人员的变化,使这一设想成为泡  相似文献   

2.
王资鑫 《中华武术》2001,(10):48-49
以闪求战法,是中国武打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技击论。它在军事战术上,叫“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将”,而在拳论中叫“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称”“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这一有效的技击法则,在《三国演义》中有着异常准确而丰富的描写。 第一类,是格击双方皆闪让对方的平刺锋锐,且皆为明写。 如第十五回孙策斗太史慈,“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回。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方法,从武打影视视域,从武术的技击、道德、艺术层面审视武术人文教育内涵.研究表明:武术技击蕴涵的人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阴阳思想的运用,体现了“以巧胜拙”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文精神;武术道德教育从伦理学出发,彰显了习武之人更注重“侠义”、遵守“信诺”、凸显“勇敢”、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武术艺术教育以中华审美文化为基调,体现了武术的审美意象、生命意境以及既彰显武力又解构暴力的和合生存策略.在“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号角下,对于传承中华武术、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培育高尚的人文素养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泉宝  刘绍霓 《精武》2003,(4):22-23
通过“金丝缠腕”的听劲练习,更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身法、步法,因其走圈小、路线近,技术要求比一般拳种要高得多,需要高度灵敏,也就是我们说的“听劲”.能“听”才能“懂”,由慢擒慢拿到快速擒拿,逐渐演变为闪电般的拿法。有人说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这是误解,太极拳在技击上有其独特的技能,只是近代人以养生保健之内修为主,而对太极拳的技击法少有人问津。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步法第三课     
在“截拳道”中非常强调灵活性,因为对打是一种运动的形式。要运用有效的技巧,就要依赖于自己的步法。快速灵活的步法有助于迅速地出拳和起脚。如果脚下动作慢,手的动作也就慢。灵活的技巧,是技击的原则。在截拳道中,步法应该是十分轻松自如有活力的,而且动作要坚决。 正确的步法在行动中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能够有力地发起攻击和避免对方的进攻。步法好,便于进行任何方式的踢打。运动中的目标要比固定目标难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法,阐述科学技术影响武术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时代必然性,进而从武术技术、训练方式、制度管理、竞赛体系、产业化进程,传播途径等方面阐释现代武术科学化发展的路径;同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对现代武术产生了诸如偏离技击、网络传播中的本末倒置以及武打影视带来的过度玄虚等异化现象。建议倡导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和谐的科技兴武之路.  相似文献   

7.
步法移动的技巧,在技击中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进攻、防守,还是做虚晃假动作和保持体力,都要依靠移步。和对手之间的距离准确与否,也将取决于移步和步法技巧的掌握程度。运用步法的策略,就是要用自己的步法去迷惑对手的步法。因而在进攻或防守时,都要以对方前进和后退的步法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步法,是实战技击中的重要技术内容,步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攻防技术的应用效果。拳谚云:“拳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拳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散打运动中,熟练攻防技术的实施与运用必须通过灵活的步法移动方可达到,也就是说前进、后退、躲闪、避让便成为攻防招法实施的先决条件。散打比赛中,双方不会僵持而立等待着对手的进攻,而是在不断地移动中,时前、时后、时左、时右,忽近忽远地捕捉时机。改变距离,捕捉时机,这要依靠灵活的步法移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武术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腿法在实战中的优势地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俗语讲“手似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拳打三分,脚踢七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武术独特的技击特点。武术前辈十分重视腿法的训练。用踢沙袋、木桩、跺墙、树等硬功方法,练习腿的进攻击打能力和抵抗能力。同时,又用站桩功、绑沙袋和跳沙坑等负重和灵活练习,加强腿部的支撑力量和步法的移动速度。实战中,腿法运用的灵活自如,步法练习是最根本的基础。拳论上曾经对步法,在实战中的重要性,形象确切的加以描述。如“步不稳则  相似文献   

10.
张桂珍 《武当》2005,(6):24-25
一、步法意义传统技击口诀中有这样一句话:"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强调步法在技击中的重要性。技击中双方距离的把握是最不容易做好的。有些学习技击的青年朋友,训练中总是埋怨自己的胳膊不够长,其实胳膊长,远不如步子勤快点有用处。近年来,中美两国自由搏击赛,中方以较大比分获得胜利。若从臂长体壮而论,美方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们还是屡战屡败。那种单一的打法,在中国队面前始终处于被动。自由搏击双方处在游走转移不停的运动中,非枯木顽石,也不是一厢情愿。用虚实移动捕捉距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乔汉 《武当》2014,(2):36-37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武术文化界存在着武术去“武”化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文的,说文解字把“武”字解释为“止戈”;一种是实践,把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操,虚练套路,追求动作高、美、难,亦或是像京剧中的武打比划,谈起武术的实战性,只言我们追求的是养生,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或者是我师父、我师爷当年功夫如何如何,而内家拳派习练者,常挂在口头上的是张三丰创太极拳,“欲令天下众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技”。  相似文献   

13.
刘文波 《精武》2004,(3):22-23
子母绵掌步法主要有蛇形步与鹞子穿林。蛇形步既是套路练习的基础功法,也是技击的基本手法。用时可以从里门上步,也可以从外门上步近身。而鹞子穿林则主要着重于技击,用于躲闪后的外门上步进身。因此,这  相似文献   

14.
技击是太极拳发展之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亭全 《武当》2008,(2):31-32
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种“远离技击”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习武之人必究养生”为由,提出“养生是大道”,“技击是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技击是学习技艺的‘末端’”,“相比之下,技击的追求就成了‘雕虫小技’,也即末技了”;“如果太极拳仅限于实用的目的和技击的追求,而心灵没有更高的修为……即使天下无敌手,充其量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是一个浅薄的拳手,而成不了众望所归的太极大家。  相似文献   

15.
为使中国武术摆脱目前在技击功能价值上所遇到的尴尬处境,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改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武术技击的现实与境界追求,论证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过大张力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打破武术技击认识上的套路思维”“纠正武术技击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错误认识”“厘清功能多元兼顾与一维极致之间的关系”“改革传统武术的主体训练模式”的改变中国武术技击现状的要点,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操作贯通中国武术技击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技击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技击起源的相关资料,考证技击的解释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荀子?议兵》,对“齐人隆技击”的注释;二是来源于《汉书?刑法志》,对“齐愍以技击强”的注释。并用逻辑法对资料进行推敲、整理完成对技击的概念阐述。技击是用来与敌人搏斗的熟练的身体活动能力。技击首先是熟练的身体活动能力,只有满足进行搏斗的过程,才能成为技击。  相似文献   

17.
杭东 《武当》2014,(11):36-37
李小龙是世界武道变革之先驱,是武术技击家、功夫电影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影视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李小龙通过电影,把中国功夫传遍了整个世界。因此,李小龙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阮纪正 《武当》2008,(12):32-34
3、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华武术特别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1)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 中国技击不同于外国技击,历史上看,两者技术体系和操作特征均不同于古罗马的“角斗”,倒跟我们先秦的“斗剑”性质颇为一致,但尚未完全转换为现代“竞技运动”;  相似文献   

19.
陈步瑞 《武当》2012,(7):45
传统武术技击练习,应在具备一定武术基础后,遵循以下要点逐渐进行,不要急于求成。一、格斗式:格斗式也称戒备式,是格斗时的预备姿势。掌握正确的格斗式是进入武术技击殿堂的第一步。格斗式应立足于防护功能,又要方便于步法运用,能够轻松地前后左右移动,便捷地进攻。总之要具备进可攻、退能守的特点。二、基本技术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由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运用手、腿、头、肩、背、腰、髋、臀等部位实施,徒手技击技术主要有拳法、肘法、腿法、膝法、摔法、拿法配合步法运用。技击动作运动路线分直线型与弧线型。拳法以打为主,腿法踢为主,肘法有顶、横、挑、砸,膝法有冲、刺等。摔法是破坏对手重心,使对手失去平衡倒地。拿法主要是制住对手的关  相似文献   

20.
陈诗强 《体育科技》2005,26(2):38-39
当前,武术界出现了套路与技击“分离趋势”,“唯技击论”和“唯套路论”两种观点,严重地阻碍了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通过论述八极拳套路与技击的关系,得出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关系密切,并行不悖的结论,应同时并举,旨在使武术运动成为一项全能的体育项目,更有利于进入奥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