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一、"回归生活——活动建构"模式的基本环节根据冈特模式有效性三个条件之一:模式必须遵循明晰的教学步骤。我们为"回归生活——活动建构"模式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点击生活——活动链接——引导提升——回归生活"。将教材的话题纳入模式的框架内,从点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链接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建构生成新的意义世界,并回归生活去验证。整个模式以活动相链接,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回归生活既是课程建构的起点,又是课程建构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要坚持教学的生活性,即在教学中以生活为中心,利用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时代特点、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那么,如何走进学生生活,建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呢?我认为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环节:生活(情境感染、导入教学)——教学(分析知识点)——生活(感悟践行、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4.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既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又能实现人的发展,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在导入环节链接生活、提问环节贴近生活、活动环节走进生活、教学语言回归生活,引领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英特尔⑩未来教育基础课程、成功技能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始终,形成固化的四阶段教学过程:制定计划——活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实施(开展)、认真检查——活动评价和反思、交流分享——活动结果发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贴近学生生活,开阔学生多学科视野,建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指导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赋予教育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现实化的语文教学应注意展示生活实物,营造生活情境,点击生活需要,链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最大可能地实现语文教学现实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7.
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赋予教育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现实化的语文教学应注意展示生活实物,营造生活情境,点击生活需要,链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最大可能地实现语文教学现实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回归生活教学的基本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教学”主张的提出,其目的在于以“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去理解和关照教学。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所处的现实境域,回归生活教学是一种以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殊生活过程,是一种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是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是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陈光全 《中国德育》2005,(11):14-15,25
所谓“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教师行为。按照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德育课程“回归儿童生活”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德育课教师要表现出引领课程的新的教育教学行为,用新的形象在学校德育领域的主渠道“亮相”。据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应与时俱进具有新的内含:即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德性建构的支持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道德人格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思想政治课的最佳模式?我们的理解是:它应是新课程与学生实际的最佳链接和整合,就是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和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结合起来,努力围绕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根据长期教学摸索和借鉴学习,我们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总结为四个环节:“问题情景创设-学习探究点拔-知识建构-应用训练和评价体验”。  相似文献   

11.
大教育家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活动应反映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的实践,结合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②》(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节课,就课堂教学设计怎样有效贯彻“课程回归生活”的思想。谈些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教学之“效”必须要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与效率。在课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应完成四个“教学转位”: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关注思维表达,而非即时之效;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如此,方能建立起学校本体的语文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营造学生读书生活的必读书计划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抄写、演讲等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为落实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师教学时必须设法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虽能基于日常经验积极开展建构活动,但同时也容易混淆常识和科学。教师教学需用学科规范提升学生的日常经验,从而实现教学对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1.课程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而非虚假生活 文本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课程回归生活,就是要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依托自己的活动体验来领悟和感知文本知识.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去寻找原型。  相似文献   

15.
一、情中“探”——在探究中认识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中,教师在安排主题活动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备课时,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外,还应注意“三点”:一要明确每课的活动目标;二要体现学科特点;三是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环节恰当、意图明确。本文提供了两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范例,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备课方略。  相似文献   

17.
冯晓盟 《广西教育》2013,(29):16-17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回归生活世界?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确立两个观念: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构筑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点击生活中的精彩,创设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情境,建构"联系生活——探究生活——感悟生活——回归生活"的创新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教学回归生活日益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回归生活的生物学教学需要在明确如下问题的前提下,把握其真实本义:(1)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性质上属于科学课程;(2)回归生活的生物学教学不同于STS教育;(3)正确区分“生活化教学”和“教学生活化”;(4)“回归”的目的不是“降到”而是“升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