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E时代联机编目系统模型是对传统的Z39.50静态联机编目系统模型的重组与再造.通过技术创新和畅达的网络资源,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区域内多个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与数据资源等,集中管理区域内的文献编目工作,统一和规范编目工作流程,全面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创造E时代联机编目系统模型的根本目的.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了创建E时代联机编目系统模型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长期保存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利用,保存机构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一定的组织与质量控制。文章介绍了网络资源保存编目研究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编目方法:延续传统编目方法、基于web2.0标签技术的信息组织方法、基于大规模Web archive自动编目方法。并对两个新型的编目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一个是瑞士的电子资源长期保存工程e-Helvetica,它将图书馆编目系统与长期保存系统的摄入流程进行集成整合,利用编目系统对长期保存资源进行组织与控制;另外一种是新加坡的网页标注系统WAWI,借鉴web2.0标签技术为长期保存系统中的网络资源添加标签,实现对资源内容语义层面上的控制。希望能为国内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该文为2009年第七期“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专题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编目的难点,详细介绍了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三种主要模式,即MARC编目、DC元数据编目、CORC系统,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SULCMISII编目系统、ILASII编目系统的分析,指出SULCMISII编目系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以及ILASII的特点、优点。更好地掌握ILASII编目系统。  相似文献   

5.
对ILASⅡ编目系统与SULCMISⅡ编目系统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SULCMISⅡ编目系统、ILASⅡ编目系统的分析,指出SULCMISⅡ编目系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以及ILASⅡ的特点、优点.更好地掌握ILASⅡ编目系统.  相似文献   

6.
杜芸 《图书馆学刊》2007,29(1):118-119
对自动编目的定义、优点、内容及中美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编目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为更好地开展我国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编目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外联机编目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外几个重要联机编目系统在组织管理体系、数据库的内容和格式、编目标准、规范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联机编目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谈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途径有二 :调整已有MARC格式 ,适应网络资源编目新特点 ;创建一套全新的编目格式DublinCore。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映射是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表 1。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9.
对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入手,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必要性,并对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工具MARC与DC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合作编目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与CORC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ORC 是OCLC 这一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联机图书馆中心的第二代联机编目系统, 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适度控制及高效检索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根据笔者在国外对CORC 系统的了解及试用的经验体会, 介绍了该系统的由来、运作方式、主要数据库组成、性能、主要特点等。最后, 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合作编目提出了一些看法, 以期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手稿的国际编目标准及其发展,以ISBD、AACR相关规则为依据,探讨手稿资料的著录原则、细则及与普通图书的编目差异,并对采用MARC 21进行手稿资料编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参考文献7.表1.  相似文献   

13.
合作编目条件下编目工作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编目是图书馆技术含量较高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业务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编目环境发生了改变,合作编目或编目外包在各图书馆不同程度的开展使得编目的内涵、外延和职业要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要求编目人员通过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业务素养及综合素质来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印前编目与在版编目(CIP)和联合编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分析发现,印前编目、在版编目和联合编目在编目机构、编目主体、编目对象、编目时间、编目目的、编目用途方面存在区别;而印前编目与CIP和联合编目之间的联系则更多地表现在印前编目对CIP时效性的继承、对联合编目联合性的发展及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分工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论复合图书馆时代的编目工作——兼议“编目工作弱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复合图书馆定位的基础上,论述复合图书馆环境下编目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对“编目工作弱化”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图书馆编目工作现状浅析文献编目规范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献目录编目及检索角度探讨了规范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规范控制的必要性和改进规范工作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CIP) Program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forty years. During this time, the CIP Program has moved from a model wher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reated all pre-publication metadata for publishers to a partnership where other libraries share in the creation of metadata. This article documents the evolution of the Electronic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ECIP) Cataloging Partnership Program. The ECIP Cataloging Partnership Program can be used as a model to leverage limited resources across libraries to the benefit of library users nationwide.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在国家图书馆中文编目施行一年以来所发生的新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中文著录、标引与名称规范联系的必要性,强调编目完整性的重要性,同时对编目专业化与一体化发表了观点。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summer of 1985 the authors wrote "Shared Cataloging: Some Remaining Issues" as a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discussions of the Committee on Bibliographic Control of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 The paper identifies five factors which result in duplication of original cataloging and inhibit shared cataloging programs among research libraries. Several mechanisms whereby duplication of original cataloging efforts can be minimiz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efficacy of shared cataloging programs are describe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numerating eight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20.
In 2014, the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OhioLINK) overhauled its consortial cataloging workflows by switching to what has been termed a model of “cataloging from the center.”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Ohio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um relied on volunteers from its member institutions to catalog consortially purchased materials. Consolidating the consortial cataloging into the OhioLINK office allowed for revising the various workflows. Since 2014, the cataloging workflows for these shared electronic resources have improved efficiencies, allowing records to be provided to members in a more timely man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