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以想象性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如同“文学香港”、“文学上海”对城市文化身份的成功塑造,“文学深圳”也可为构建深圳城市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目前,深圳文学在呈现城市形象方面尚处于无名状态,读者感知到的是一种零散、片面甚至扭曲的城市形象。深圳作家于此应有文化警醒,自觉张扬深圳城市主体性,积极营造一个“文学深圳”的“语词城市”,为深圳城市文化认同提供精神性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范藻先生以文化现代性的创新和文学审美性的抒情为切入,建构起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到“文学运演下的审美心态”,再到“文学表现中的创作鉴赏”的学科框架,还打破了通常的四大体裁的文孝分类,提出了“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的分类,从而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伟宗同志的《文化与文学》,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艺评论选集.正如作者在《依然故我(跋)》里所说:“近几年来,我多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所以,这册以近年作为主体的评论文章选集,取名为《文化与文学》”.我们遵循作者关于“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的指引,谈下面四个方面.一、以文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40余年的发展状态和规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一文里,作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时期,此时期的文化特点是“蜕化、苏化、北文南化——赤色文化”.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4.
“白话文运动”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近代历史阶段。有识之士们痛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日趋严重;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这就包括了从“船坚炮利”到“中体西用”的技术,乃至政治体制、文化改革、人才选拔,一直到启蒙大众。 伴随着戊戍变法的维新运动,谭嗣同、夏曾佑和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新文体”以及“小说界革命”等等。 这些涉及文学及文学表达的企求,实际上都已逼近到“白话文”问题。 中国的语、文不一已经是历来以久。语、文不一,既造成了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分隔,同时,又对没有文化或文化不多的社会底层,尤其是劳动者的文字表达造成了障碍、困难与窒  相似文献   

5.
李盛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62-64,72
生态文化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外在地体现为生态性批判话语的形成,以多元的、“青年式”的文化语境取代一元的、“老人式”的文化语境。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为对创作观念的影响,赋予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现实”与“文学”以新的内涵,克服了传统“典型”手法对生活原生态造成的破坏。在文学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对小说要素“人”的传统文化功能与地位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学观念中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内涵。从生态文化到生态性文学的过程,既是逻辑性的学理推演。也是对现实文学存在的挖掘,体现了当代文学发展新的可能与趋向。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随着对象层次的变化,其知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文”上,即不同的学习阶段“文”的含义可以是文字、文学、文化。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由“文字”向“文学”的知识形态转化,大学语文则应该从中学阶段的“文学”层次上升到“文化”层次,这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当然,在实施这种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守常”与“变异”的关系,并据此来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志已经提出了“解放文学”和“改革文学”的概念。如果说前几年文学的主流是“解放文学”,那么,今天文学的主流正在过渡到以反映改革,歌颂改革和推动改革为最重要的题材和主题。在“改革文学”的洪流里,报告文学仍一如前几年在解放文学中的势头,是整个文学大军中的一支尖兵。 改革文学虽然正在成为今天文学的主流,但却并非从今天才开始出现。通常人们都把《乔厂长上任记》作为它的先声,《三千万》、《祸起萧墙》、《开拓者》、《沉重的翅膀》等则可以说是反映改革的第一批影响较大的小说。与此同时,报告文学也涌现出了一批以改革者形象为主人公的优秀作品。张锲的《热流》、柯岩的《船长》、程树榛的《励精图治》、  相似文献   

8.
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问题。论文首先反思了文学与政治关系从“政治化”到“非政治化”再到“泛政治化”的历史演变,接下来说明为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正常的积极的政治功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话语权力,论文进而对文化研究和文化政治批判的魔力与局限作了全面的解析,最后初步从学理上论述了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关涉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32-34
44)“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随着对象层次的变化,其知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文”上,即不同的学习阶段“文”的含义可以是文字、文学、文化。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由“文字”向“文学”的知识形态转化,大学语文则应该从中学阶段的“文学”层次上升到“文化”层次,这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当然,在实施这种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守常”与“变异的关系,并据此来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兰芳 《福建教育》2024,(15):47-50
文章以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体四面”的主张为理论依据,从关键字“阴”“阳”入手,由关键字拎起全篇,层层推进,实现文字到文章、文章到文学、文学到文化的进阶,为探究解决大单元设计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效果弱化问题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粉碎“四人帮”为历史的转捩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新时期的发端,中国人民迎来了社会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作家们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创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探索文学”,文学园地里呈现出一派纷繁杂沓的景象。“多样性”、“丰实性”、“多边探索”、“多元走向”……这样一些字眼,常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对新时期文学的现状和态势的概括和描述。新时期文学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有着社会、历史、时代以及文学本身的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嬗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有哪些新变?对此应当如何评价?这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新变,首先表现为审美对象的变更,即发生了从“英雄”到“普通人”的位移。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目光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这一方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火与血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急风暴雨的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文学创作理应描绘他们的风姿,讴歌他们的业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苏门词人,高擎“以诗为词”的改革大旗,对词体进行积极的革新和创造,使词由音乐的附属品、文人游戏的“小道”、“末技”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立品性的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最终发展到艺术的顶峰,以至被后人誉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5.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6.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17.
一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开始,历经“反思”、“改革”等波澜壮阔的阶段,到1983年左右,“寻根”文学——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称为“回归”文学——开始在文坛上初露端倪,到了1984——1985年间,这种以文化寻根意识所导致的创作现象已经蔚为大观,呈现了新人辈出,名篇似锦的昌盛景象,自《北方的河》起,张承志的硬健的雄风展示了对现代都市文化的顽强对立。他的《残月》,《黄泥小屋》,《胡涂乱抹》等篇章。不但在动荡的现代文化中注入了不合谐的因素,而且超越了现代时间的具体性。它常常显示出抽象的历史背景,又展示出无尽的未来,现代与历史的对立,都市与自然的对立,西北宗教与东北世俗的对立,成为张承志文化寻根的出发点。另一位具有独特风韵的作家阿城,以《棋王》,《孩子王》,《树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同时对中国现代及将来的文化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文学革命”或“文学改良”相号召 ,对旧文学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并且以创造新文学为己任而作了大胆的尝试 ,其主要贡献则在于白话文的倡导和应用。这样便造成了文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更有利于下层劳动人民享受文学所带来的愉悦 ,以及借助文学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中的一个方面 ,是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一段激流。  相似文献   

19.
宋珊 《陕西教育》2021,(3):14-15
如何将高校文学课打造为“金课”是当前文学课课堂改革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外国文学史课改为例,从“有效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互评”三方面强调,文学课程要遵循从基础知识普及到思辨性思维培养的目标,通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滋养学生的美感与情感,触发和培养其基本的学术研究意识和诗意的文学灵性,以期为解决文学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地域文化的审美表达。淮河流域因长期的灾荒记忆而形成淮河文化“慢”的特质,全面而深刻影响到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书写的价值立场、叙事心态和审美形态,并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淮河文化相契合的“慢”的叙事特征。以安徽作家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