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飘》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塑造了一批具有骑士精神的南方绅士。南北战争的爆发让南方绅士的男性气概发生了嬗变。作品塑造了没落的“绅士”艾希礼,其男性气概从有到无;崛起的“恶棍”瑞德,其男性气概从无到有。艾希礼和瑞德二人男性气概的嬗变,映射了媚兰和思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为美国南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描写南方绅士男性气概的嬗变,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南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通过描写社会对理想男性气概的憧憬与期待,作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远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晨 《文教资料》2010,(5):27-28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多场雨景的分析,透视一代人对战争、好社会、对人生的迷惘。  相似文献   

3.
王颖轶 《林区教学》2008,(11):68-69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借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海明威不仅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命名者,而且也是这个流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他真实生活和世界观的写照,描写了因为战争而迷惘、沉沦的一代人。它的发表标志着"迷惘的一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王蒙的《布礼》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从整体上看,都属放射性意识流结构,即“由一个固定的中心持续地向四周发射,象一个放射的星状”。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没有时间先后次序,而《布礼》则有明确的时间标志。前者意识流动快,后者突出对比,反差强烈。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感情基调,绝然不同。哈里是海明威笔下“迷惘一代”的代表,传统的伦理、道德、理想被帝国主义战争碾碎。而王蒙笔下的钟亦成,即使受到非人折磨,共产主义信念仍然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一向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对海明威生平的评介,证明海明威非但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却正是硬汉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海明威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身受重伤;又遭遇多次飞机失事和车祸,均大难未死。他根据在战争中的亲身感受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代表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一向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迷惘的一代”的由来及争论的评介,证明海明威非但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却正是硬汉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74):149-150
海明威作为公认的文学巨匠,在他笔下诞生了许多"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的英雄。因此,许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一名主要描写男性气概的作家,而对于女性的描写,大多都只有两种角色:第一,操纵男人的坏女人以及只为男人的欲望而存在、失去自我的女人。这些评论无疑是对海明威的一种诋毁。而通过不断的对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与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多性格多样且较为复杂。本文就针对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一向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对海明威生平的评介,证明海明威非但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却正是硬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一向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迷惘的一代”的由来及争论的评介,证明海明威非但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却正是硬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亨利·赖德·哈格德的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中男性气概的建构,文章侧重研究了主人公们在非洲荒野中所体现的男性气概。哈格德试图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男性气概,强调在艰难状况下的适应能力,强调英勇、对抗、战斗与杀戮的本能。在小说中,三名白人男性在非洲荒原经历了一系列身体、精神上的考验,证明并建构了自己的男性气概。同时,小说中男性的男子气概建立在与女性的对立以及对女性的征服之上,女性化的地理空间以及两位殖民地女性对于白人男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护主人公们的男性气概,具有威胁性的女性力量被征服与杀戮,男性气概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2.
激发和唤醒沉睡的意识——再读海明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评论家倾向于将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认为"迷惘"就是其小说的核心思想,并伴随其人生历程.这里试图从柯林·威尔森的人本主义的视角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海明威笔下的具有代表性的主人公形象的细致分析,结合其本人的经历,就会发现海明威作品的核心并非"迷惘",他运用战争、斗牛和爱情的基本主题去呼唤抗争意识,唤醒人们沉睡的精神和意志,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沉溺》,讲述了多米尼加一家的移民经历,展现了独特的拉美文化对移民者的重大影响,其中,拉美男性气概对两性的要求长期约束着移民者的生活.推崇“男权主义”思想的拉美文化提倡以征服女性为核心的男性气概,这一文化特征构建的坚强勇敢的“硬汉”形象令人动容,而在两性关系中的“花花公子”形象也使移民者成为受害者.《沉溺》中,迪亚斯不仅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描述,还揭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描述了移民者因此受到的创伤,表明移民者要解决这一艰巨又漫长的困境过程.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其笔下塑造的独特硬汉性格使其在欧美获得极高的文学地位.其实海明威的硬汉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是“迷惘一代”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前者将女人分为好女人和坏女人两大类;后者关注那类娇贵可爱,有毁灭性影响和寄生本质的女人。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折射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对妇女的不同心态,而他们对女性的矛盾心态与各自特定的生活经历有着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爽欣  李莉 《考试周刊》2014,(98):14-14
"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著名作家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和领军人物,通过其作品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及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帕特·巴克在《越界》里刻画了一仑因“性无能”而面临“男子气概”缺失的心理医生汤姆。通过对汤姆在两性性关系里困窘而尴尬的生活的描写,巴克揭示了现代英国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威胁和解构,并提出了“男子气概”重新建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正> 海明威的《A Fareull to Arms)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顶峰之作。这部小说的标题用了个耐人寻味的“Arms”。“Arm”在英语中一指“武器”,一指“怀抱”。很显然,它使标题具有双重含义:“永别了,武器”,“永别了,女人”。正如这部小说的标题一样,在海明威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两部长篇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一直没有离开“战争”和“女人”这两个主题。本文试图从海明威所关注的战争和女人的主题中寻求“迷惘的一代”所经历过的心灵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永别了 ,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作者的“影子”。他受资产阶级欺骗 ,怀着美好的理想参战 ,在参战的过程中认清了战争的真面目后采取了反战行动。然而个人无法与战争、社会抗衡 ,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感到了迷惘。他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反战小说。作为美国文学里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里主要描述了战争给美国年轻一代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巨大伤害。本文主要论述了战争是如何迫使主人公费雷德里克.亨利一步步走向迷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