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的新教育模式。基于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复杂性和艰难性考虑,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整体性和开展模式必须要做出重点考量。在教育事业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重要意识是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开展的关键点进行了仔细研究,并针对如何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路,从加强各专业教学系统之间逻辑整合、增强各专业教学体制之间的同向同行、提高推动作用方式上的双向融合保障等方面,对基于协同育人下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模式的实践做出讨论,以期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和工作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困惑、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工作实践体会,从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方式、课程思政准备等方面讨论了做好课程思政的方法,并给出多个实践案例,以期为广大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同时注意课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融合得不是很好,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本文针对此种情况,深入探析了课程思政教育观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期能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4.
对民办高校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促使民办高校中课程思政的构建,需要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正视其中的问题与困难。对当下民办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本课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而知可以从提高对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视;开展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思政”;明确课程思政内涵与要求;增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将时政话题引入课堂;健全思政理念引导体制;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等方面入手,促使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程一直是国家以及学校非常重视的教学项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笔者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认识展开了深层次的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不仅与教学方式、教师的综合技能有一定关系,还与目前的思政课程开展体系没有紧密联合学生以及教学的理性认知规律有一定关系.因此,我国的高校思政课程开展应该中重点提升学习主体与教学主体的理性思辨能力.文章从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开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几点改善以及,以期能够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进,是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现已被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各高校也竞相开展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重要工作.以交通运输专业运输经济学课程为例,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依据运输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特性,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找寻课程思政融入点,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建...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当前职业院校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论述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对创新类的教育和思政这门课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耦合,属于高校处于发展阶段时的一个必然历程。将创新教育嵌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当中不仅有重要意义,同时存在可能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高校当中相关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尝试,已经得到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从理念形成到沪上试水乃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已经在上海高校乃至各地高校蔚然成风。这与各大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围绕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明确提出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理念、机制以及平台的创新,有利于深化课程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不足,然后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着力点,最后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包括各教学院系与思政部门对接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对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促进思政教学模式转换;合作开发专业资源库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块等。  相似文献   

12.
高校要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牢牢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合实际地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其他高校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其课程思政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成效。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培养课程思政情怀是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展多种途径、完善各项制度、采用不同方法是提高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质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深层融入思政元素,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指标,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战略、新举措,充分体现我国思政工作正在加强教育的内隐性、渗透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显性学科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能。基于隐性教育理论,探讨隐性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揭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规律,构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和实施模式,对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色基因传承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围绕课程思政教育发展,加强对红色基因的教育应用,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要以构建新时代教育发展大局观为载体,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教育理念,加速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有效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其科学化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董楠 《黑龙江教育》2023,(11):81-85
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是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学科思政与思政学科未形成同频共振,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难度较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动力不足、能力欠缺,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所做出的应时应势应需之举,须从优化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涉农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构建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高校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不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校应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交流机制和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让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协同发挥作用,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旨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以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旅游》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是教师,其参与度关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基于289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厘清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及常用“四类引入方法”和“五类结尾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89.62%的高校教师已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或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同学科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选用的教学方法具有差异性;悬念导入法和回应式结尾法有助于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但采用的教师偏少,分别仅为14.29%和37.07%。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开展差异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和鼓励教师灵活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