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意向性理论为含义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含义是一种意识活动,其特征之一是具有意向性。在意向性理论视野下,任何含义表达都是依据一定的意向态度对一定的物理事件进行的意向性解释;意向性的意向内容与意向态度这两个维度在含义的意向性解释中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2.
心智哲学认为语言认知的基础是心智的认知。语言的使用总是直接体现意向性,近义介词的区分可以在意向态度上寻求解释。感受质是心理状态的经验属性,说话人和听话人分享相同的感受质,为近义介词的语义区分提供另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3.
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关系密切,作为语言运用的翻译活动与心智哲学存在内在联系.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典籍翻译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贯通整个翻译过程的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译者的心智活动.从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和随附性理论出发,以《红楼梦》若干英译为例,来探讨典籍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出发,对概念隐喻出现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发端于说话者的意向性,这一意向性确定了说话人的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同时,概念隐喻还依赖于随附性,从而创造出双重意象。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6.
吉丽君 《考试周刊》2011,(20):24-25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相似文献   

7.
《公孙龙子·指物论》回答了“名”何以能指“实”,“物”何以能实现。“指”为“意之所趋”,即意识的意向性,“物”则是在意识中显现为实在的“物”。 《指物论》的宗旨“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为:一切显现为实在的物都是意识意向性所指的对象,而意向所指的对象并不是作为精神活动的意向自身。 语言的指称性产生于意识的意向,所生,所以“名不为指”。“物”是意向的对象,但意向的对象不限于显现为存在的物,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语法化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是"心智"的心理属性或事态特征的体现,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语法化是某一语言表达式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映射过程,受主体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的制约。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体现了主体的心理属性;心物随附性体现了主体的身体属性。语法化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视角,对语法化的生成机制进行描述,揭示语法化产生过程中人的心智活动,为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成语作为词汇中的一类,其显著特征就是用固定的结构形式表达固定的意义。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使成语的语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试图从成语语义变化概况、变化原因以及怎样看待对成语语义变化的规范几个角度来对成语的语义变化作一个阐释。  相似文献   

10.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从哲学的意义上阐述语言作为社会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语义性,认为语义对于句法来说不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研究在当代哲学界方兴未艾,影响深远。但是对于意向性是否实在的问题,至今仍然争议颇多。斯蒂奇和丹尼特等人从意向并不实在的立场出发,提出意向性的取消论和工具论。与之相对,福多从意向具有因果力的观点出发,约翰·塞尔用"意向因果性"的概念,为意向实在论做出辩护。需指出,对于意向实在性的争论,重要的不是论证意向"由什么构成",而是它"能够干什么"。这种功能主义的论证也体现出意向性研究从语言分析向行动分析转变的实践性转向。  相似文献   

12.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借助于语言游戏这一概念,为语言言说活动寻找到在社会活动大背景下展开的规则。语言活动的规则让语言在使用中显露出其自身的意义,用语言来研究语言,最后形成的只能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为语言活动可能犯的错误做了一次全面的尝试,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它改变了社会思考的方向,而这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社会学意义。语言游戏为社会创建提供语言的内容和原则更新的动力,提供开口讲话这一动作持续进行下去的动力,提供开口讲话的原初动力.这三种动力是社会在创建中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语言游戏说的作用,在于治理语言堤坝中的蚁穴,他是加固语言堤坝的人,以免语言这一长堤形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思想核心,意向性理论深入分析和解答了许多哲学的基本问题.意向性是人的本质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前提条传和内在动力,是揭开心理内在奥秘的枢纽.通过对心理问题的意向性分析,探讨了心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而揭示心理哲学作为指导人类心灵的重要方式对心理学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语言分析是意向分析的准备工作之一,语言与意向性、现象学还原、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问题都有紧密关联。这些关联包括:第一,语言与意识一样,也有指向性、构成性和发生性等意向性特征;第二,语言也需要现象学还原,以通达本质;第三,语言是主体间性构造的要素;第四,语言参与了生活世界的构造的全过程。总之,语言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诸问题之始终,正是凭借语言,我们才有可能把握意识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源语表达的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过程.心智哲学语言研究以语言反映人的心智为基本假设,为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实体隐喻是以具体有形的实体或物质表达抽象事件、活动与情感的隐喻类型.按照心智哲学的观点,实体隐喻是心智以一物理解另一物过程的语言表征,实体隐喻喻体表达的意义需要追溯到实体隐喻构建的心智活动方能确定.本文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产生实体隐喻的心智活动过程及其喻体的语义结构,并基于意义取向的翻译观探讨了实体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即意识在本质上是关于某事物或其他事物的意识。意向性作为空虚意向和充实意向的总称,正是缺席与在场的对象相关项。而德育的缺席与在场,实质上就是其知性范畴与直观形式的意指。要朝向德育事实本身,促进德育在缺席与在场中实现转向,必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从学习者生活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汉语成语在形式上和语义上的演变。成语形式上的演变包括构成成分的替换和构成方式的变化两个方面。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追求语义的简明生动、节律的和谐、结构的严谨以及汉语语义的发展变化和成语自身的特点都是造成成语形式演变的主要原因,其实质正是为更有效实现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弗雷格对意义的研究从具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最终转到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上,创立了语言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从而开创了反对心理主义的研究进路。与之相反,塞尔认为意向性是连接语言和心灵的桥梁,语言的意向性派生于心灵的意向性,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必然要依赖于对心灵的研究,进而构建了意向性语言哲学理论。塞尔的这一研究进路必将使其理论陷入主观性的困境,解决的途径只能是结合语境,回归到弗雷格的语言哲学路径,形成语境—意向性分析进路。  相似文献   

19.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是社会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同时,由于字词义的发展变化,人们所具有的形象思维的方式、求异创新的心理,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都导致了汉语成语语义的演变。当然,人们在语用中客观实际的需要是成语语义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深入探究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成语语义的用变及其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社会上长期流传的一种现成的固定语,一般是不可任意变更的,不过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也要跟随语言发展变化,有时出于交际特定的需要,可以以成语原有的定型为基础适当地灵活变更或创新使用。成语创新,是指在表意明确,符合成语内部结构规律和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对成语从形式或内容加以翻新改造。一、形式改造所谓成语的形式改造,就是在旧成语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结构或结构成分,使整个成语面目一新,获得新生命。成语的变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1、调换所谓调换,就是只换成语中的某结构成分,而不改变成语的结构关系。如:①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