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接词的使用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一直是困难点,该研究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的子库大学生英语语料库(COLEC)与本族语英语语料库(LOCNESS)进行对比,旨在揭示英语专业大学生与本族语者对连接词在议论文写作中有无相同点及不同点以及发现一些造成其使用不同的原因来唤起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更加注重转折连接词正确使用的意识。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在使用连接词时有着较为相似的选择倾向。第二,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个别连接词有多用或少用的情况。第三,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会滥用或误用某些连接词(however)。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两个字库ST3和ST5中分别随机抽取的50篇作文作为语料对比分析,试图深入了解中国大学1-2年级学生过渡连接词误用的情况。大学英语专业1-2年级的学生在过渡连接词的使用方面要好于大学非英语专业1-2年级的学生,但同时表明大学1-2年级学生在使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的能力不足。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资源,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不同过渡连接词的具体使用方法,同时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正确使用过渡连接词的重要性,最终达到英语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97):78-79
本文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英语写作中并列连词的误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并列连词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并列连词时会省略必要的连接词或不能恰当使用并列连词;(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误用并列联系现象大致可归为:多余的并列连词,误用的并列连词,并列连词连接的不合语法的句子结构及并列连词的缺失四类。  相似文献   

4.
连接词在英语写作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基于CLEC语料库,对其五个层面的学生写作中的转折连接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转折连接词部分过多使用,多样性不足;在频数上呈现不均衡分布;从文体上,非正式文体的使用多于正式文体的使用;大学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和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相比较表现出显著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文章给予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对位于句首的语篇逻辑连接词And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研究.通过比较中国大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And不同语义关系的频率,试图发现中国大学生使用语篇连接语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And的语义关系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从频率、位置和使用失误三个角度调查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转折连接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从出现频率角度看,与本族语学习者相比,总的来说,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并没有多用转折连接词,但个别词有多用的情况。从句中的位置角度看,中国学生倾向于将转折连接词置于句首,而本族语学习者更倾向于将其置于句中。从转折连接词的使用失误上看,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其英语作文中有混淆、错选、重复使用转折连接词等误用情况。本研究不但再次证实了中国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而且也反映出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母语写作语料库LOCNESS和研究者自己建立的一个小型中国学生英语习作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生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数据,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一些特点和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玉秀 《海外英语》2014,(5):260-262
该文讨论了Kingsley Bolton等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的使用研究这一论文,探讨其如何利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的使用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该文也认为其所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存在优缺点,提出要谨慎选择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议论文语料,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对转折逻辑连接词的使用情况。研究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选取的转折逻辑连接词较为一致,但是部分存在误用和滥用转折逻辑连接词的情况,与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比英语本族语者使用更多的转折逻辑连接词。本研究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出现的问题做了初步分析,对外语教学和英语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语连接词在英语语篇衔接中起着重要作用,连接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英语作文更加连贯流畅。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写作练习的抽样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在连接词使用方面存在选择单一、连接词误用以及逻辑不清等问题,进而提出增加显性输入和隐性输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在语篇衔接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本文以Quirk等人对英语连接词的分类为基础,将所要研究的连接词分为7类。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中选取部分语料进行对比,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手段使用的情况。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在7大类连接词使用频数上存在着差异,中国大学生倾向于过多使用连接词,但在连接词的类型上较单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动名词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比中国学生语料库(CLEC)和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LOB)中动名词搭配的使用情况,探究中国大学生和本族语者在该搭配上的特点和使用差异,并进一步比较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动名词搭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BNC语料库和CLEC语料库中连接词but的研究,探讨在英语写作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于连接词but在使用上是否有区别,以及不同程度的中国学习者之间对该词的使用是否有区别。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该词的使用上无明显差别;对于but一词,中国学习者存在超用和误用现象。这些现象归因于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发生的语言负迁移。  相似文献   

14.
连接词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之一。根据Halliday关于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本文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43篇英语作文作语料,统计分析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作文中连接词的误用情况。发现语篇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造成文章连贯性缺失。作者建议在英语写作训练中应加强此类指导训练。  相似文献   

15.
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限时议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语料库,并与母语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作对比,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以及英语水平的限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过多地使用了第一、二人称代词,而大部分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远远少于母语学习者,书面语写作呈现口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中国著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语篇衔接的传统法则起承转合引入到中国英语类学术期刊英文摘要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中,通过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探究中国学者在使用英语连接词时的一些特点。近些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已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英语连接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但都是以韩礼德或者夸克对连接词的功能性分类为基础。因此该研究的发现将会对从事论文写作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具有实际意义,对从事论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也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限时议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语料库,并与母语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作对比,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以及英语水平的限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过多地使用了第一、二人称代词,而大部分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远远少于母语学习者,书面语写作呈现口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into各种语义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得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into使用上的差异,从而为广大师生在该词的用法上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3个子语料库与自建的大学生优秀英语作文语料库,以8个结果性逻辑连接词为个案,就词频、搭配进行同类语料库横向对比。同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对中英学习者连接词词频展开纵向对比,旨在考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语篇结果性连接词的习得图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英语学习者学习层次提升和学习梯度加大,连接词词频在增大,使用丰富度在增强,且搭配呈多元化态势,意群整合力在提升;中国学生对4个逻辑连接词使用过度,而对另外4个逻辑连接词使用严重不足,使用过度源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思维中所附着的中国特色文化语用语境制导下的认知转喻,使用严重不足植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正处于认知连续统中的"中介语"认知阶段。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学习者语料库的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中对因果类连接词的使用特点,研究表明:(1)使用密度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中因果连接词的出现密度高于书面语;(2)使用丰富度方面,书面语语体高于口语语体;(3)口语化倾向方面,英语专业学生的书面中有较强的口语化倾向,表现在过度使用具有明显口语语体特征的so和because上。最后文章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