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2.
课本对“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特别在括号中说明“指应社”,而通览全篇,仅在题注中说,张溥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丝毫未见有关“应社”的有关解说。这就令人费解了:“应社”是何时成立的何组织,它与“复社”是何关系,课本解释“社”为“应社”是否准确等,均无从回答。《汉语大词典》、《辞海》、《明史》等,也从未涉及“应社”的有关情况。 查《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等材料后,笔者才明白“应社”与“复社”的有关情况:明熹宗天启时,大江南北文学社团蜂拥而起,张溥、陈贞慧等11位读书人,在苏州等地组织了文学团体“应社”,影响  相似文献   

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本注为:“我们社里那些道德行为高出一般读书人之上的人”,这里把“行为”当作一个词,欠妥。“行”“为”应是两个词:“行”是名词,“为”可以看作判断词,原注应改为“我们社里那些德行是一般读书人的先导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和正反对照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了解本文中词的活用情况,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二、自读指要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 1 慷慨得志之徒(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徒以吾两人在也( ) 郯子之徒( ) 徒见欺( )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敛赀财以送其行(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3 以旌其所为( ) 旌麾南指( ) 4 斯固百世之遇也(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哪些词属词类活用,哪些字属通假,并注明它们的用法和意  相似文献   

5.
读古诗文,关键在于把握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正确判断、理解句子的意思,才不会读破句。下面分述语法停顿六种情况。 一、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恰是一个复音词,应分开读。例如: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例句中加点的“行为”、“形成”分别作主语的中心词和谓语,读时应停顿,否则就读破了。 二、句内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倒装句的停顿规律。例如: 3.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7.
<正>"犯中见避",或称"犯中求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故事类型重复;所谓"避",就是故事类型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夫犯之而至于必不可避,而后天下之读吾文者,于是乎而观吾之才、之笔矣。"他在《读第五才子  相似文献   

8.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9.
吾尝复梦,吾之童、幼之时,亦觉平凡了了,别无新事。然吾知,父母愿赋全爱于子女,子应敬则善。  相似文献   

10.
送董邵南序     
燕赵①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之以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②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③者乎?为我谢④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序@韩愈①燕赵 :战国时七雄并立中的二个国名 ,唐代时均属河北地。 ②望诸君 :乐毅去燕之赵 ,赵封之于观津 ,号望诸君。 ③屠狗 :荆轲至燕 ,爱燕之屠狗者高渐离 …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苏教版高中语文解释"始指异之"为"才指点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1],将"指"释作"指点",为"用手指示"之意。整个句子中,"指"与"异"两个动作具有承续性,即先"指",然后感觉到惊异,二者应紧密衔接。在此处译文中,"指点"为一种行为动作,"异"则是一种心理感觉,两个词的关联性不强。此种释义并未突出文言语境应有的衔接性与承续性。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那么,何谓"善事"?"善事"的标准又是什么?古人说:"顺者为孝"。倘若父辈为祸国殃民的大恶之徒,此一  相似文献   

13.
训诂两则     
"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有这样一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语文教材将"故"解释为"特意".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权利质押行为的一般法理分析着手,针对物权法草案审议过程中关于是否将"应收账款"纳入权利质权标的范围这一问题,结合理论界之争鸣,国际、国内社会实践操作之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还就梁慧星先生所作《是"债权转让",还是"权利质押"?》一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细致的理论分析,并通过与银行保理业务中对应收账款所做出的债权转让处理方式的对比,详尽论述了将企业"应收账款"作为权利质权标的这一立法举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内因,一切行为都将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这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写孔子聆听四弟子言志,至曾皙说出春风沂水一番话来,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孔子缘何"与点"?朱熹<四书集注>的看法最有代表性: 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相似文献   

18.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 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之。爰 旌目三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 !汝 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叶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吕氏春秋·介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将有适也,而饿于道。 2、翻译下列句子。 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3、你认为文中的爰旌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屠牛吐辞婚  相似文献   

19.
方铭 《现代语文》2003,(12):23-23
穴一雪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俄儿又誉其矛曰。②吾矛之利。③其人弗能应也。2、解释文中两个“应”字的含义。①人应之曰②其人弗能应也3、翻译下列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4、这个成语叫什么芽它的含义是什么芽穴二雪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选来食选”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教学机智"?这个概念很难准确地界定。不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图》里有一段题词非常精警,值得我们思考:"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我们不妨"移花接木",教师的教案与"胸有成竹"差可比拟,"胸无成竹"则是对教学机智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