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  相似文献   

2.
我俩到《京郊日报》工作时间都不长。平时大都是通讯员提供线索,我们下去采访。但回来后写的稿子虽然费力不小,总觉得缺点什么,原因在哪儿?常听报社领导和老同志们说,新闻不在会议上,不在餐桌上,更不在电话里,真正的新闻在基层。为此,我们商定,迈开我们的双腿到京郊山区跑一跑,来一次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喜欢新闻写作,经常采写一些新闻稿件并投寄报刊,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稿子投寄出去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从事写作几年来,不知是何原因,至今笔者还从未收到过一封退稿信。听一些老通讯员讲,80年代通讯员经常能收到退稿信,有时一些报刊编辑还会就某篇立意取材好、写作技巧不当而未被刊发的稿子邀请通讯员到编辑部现场给予指导、修改,不仅增进了编读往来,而且还能使通讯员从中受益,提高采写水平和稿子质量。笔者以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靠那些…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仅能吃苦是不够的吕坤胜陈胜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曾有这样一种体会:搞新闻工作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比如,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线索就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有时采访得不全面,还要跑回去重新再来;写稿时,晚上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稿子写得不满意,改个个遍八遍也是“家常便饭”;还要顶得住冬天里的严寒,夏天里的蚊叮……可见,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但是,对于初学报道的通讯员来说,仅“能吃苦”是不够的。有的通讯员虽然吃了“苦”、受了‘’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投稿后却都如“泥牛入海”,杏…  相似文献   

6.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7.
夏廷堂今年二十五岁,原是长垣县城关镇待业青年,近几年在报纸、电台发表稿件三百六十多篇,连续五年被评为地、市、县优秀通讯员。他为提高写作水平,常废寝忘食的学习,并留心观察。一次,他到张占乡采访一位运输专业户,随车跟户主跑了一天,晚上回家一边洗脸一边构思稿子,想着想着,突然发现采访有遗漏之点,随即放下手中的毛巾,骑上自行车摸黑向张占乡赶去,等他回来时人们早进入了梦乡。稿子完成后很快就被几家新闻单位采用了,有的还加了短评。现在夏廷堂被县人武部聘请为专职通讯报道员,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不可一味追求写稿数量,盲目追求上稿率,而应该脚踏实地,写出高质量.有分量的稿子,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鼓动群众努力工作.也有利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的大局。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写稿坚持拾遗补缺。我是一个教师,生活在学校,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写好本单位的新闻稿件。一个偏僻小县的初级中学,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素材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可写的新闻素材.能在县、市级地方报纸见报、电台播出的新闻素材还是有的。可是报社的记者和专业通讯员不到校采访,新闻素材就…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通讯报道的。全年,只在县广播站发表了四篇稿子,省级新闻单位就别想。经老通讯员介绍:要想搞好通讯报道,首先要熟悉新闻业务知识,向‘哑巴’老师求教。于是,我就订阅了一九八四年度《新闻通讯》,其中《新闻业务研究》、《采访札记》、《通讯员生活》等专栏,办的生动活泼,有比有  相似文献   

10.
几位记者(通讯员)同去采访一件事,稿子出来后,宣传效果却会大不一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善不善于选择报道角度.角度,有较差、一般、较好、最佳之分.它决定着新闻作品的成败,是常使通讯员困惑的问題之一.不少读者希望多登这方面的体会。故特开此栏,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11.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10,(12):61-62
常有这样的情况,多名通讯员去采访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有人满意而还.写出的稿子新风扑面,令人拍手称好;有人却折羽而归,所写稿件索然无味.难上版面。原因何在?这固然与个人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有关,但采访前的准备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办企业离不开市场信息,经商离不开商品信息,种田离不开科技信息,我们通讯员写稿,同样离不开信息。新闻信息是每一个通讯员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及线索,然后按第一手资料信息顺藤摸瓜,深入下去采访,写出新闻报道。其次,通讯员写稿,头脑里应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如产品信息、科技信息、商品信息、价格信息、政策信息、农副产品信息等等,采访写稿时往往能及时派上用场。如我们农村通讯员写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稿件,通讯员就该了解种植品种、季节、肥料、用什么农药等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信息,写稿就容易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另外,产品、商品价格信息也很重要。如写茶叶,就要了解茶叶上市季节,市场价格等,如不了解,写出来的稿子就会失实。 通讯员写稿离不开信息,要准确无误地去掌握信息,要写出有质量的稿件,就得勤学习、勤听、勤跑、勤了解、勤核实,使信息性强、可读性好的稿件源源不断地见报。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14.
多留心     
我们基层通讯员生活在群众之中,经常可以听到和见到新的新闻线索。但是,如不留心,仍然发现不了新闻。1983年春天,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一位记者到我县采访,无意中听说了大兴大队成立农民理事会,解决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事,很感兴趣,急忙约我去采写了稿子。电台广播后,听  相似文献   

15.
编辑对约稿应注意把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社的编辑同志有时会通过给通讯员写信或打电话等形式,约写某方面内容的稿件。这种报社编辑按照宣传需要,让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提供某一方面内容稿件的过程,就叫约稿。约稿具有可以增强新闻时效、满足报纸宣传需要的优势,但有时也潜伏着某些隐患。去年下半年,根据宣传需要,笔者曾向某单位的一名新闻干事约写了一篇关于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稿件。可稿子在报纸登出后不久,有的读者就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报社,说稿子与事实不符。后经查实,主要是由于这名干事在接到编辑约稿的电话后,未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凭个人感觉和所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稿件加盖公章,似乎已成了不成文的制度。记者、通讯员写出稿件,交被采访单位领导或本人过目,认定报道事实,这无可非议。至于在稿件上加盖公章,如用意在表示被采访单位领导对报道所持的同意态度,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也可考虑。可是,报纸编辑部从每天大量来稿中看到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稿件都盖有公章,这些公章又大多数不是采访单位的,而是通讯员本人所在工作单位的。有个在县矿产资源办公室工作的通讯员,写了不少村、乡两级生产、工作的稿子,他总是盖矿产资源办公室的公章。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18.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这是因为,新闻要坚持实事求是,采访是解决“事”的重要手段;新闻要有感而发,采访是解决“感”的重要环节;新闻不能搞无米之炊,采访是解决“米”的重要途径。新闻采访是一门业务,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同时又显现人的风格、品质。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能充分表现采访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淀、调查本领,更能显现出他的道德和文明水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访手段、采访设备和采访对象等有了新的特点,大家谈论和注意采访技巧比较多,而对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19.
记者和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报道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没花多长时间,就很顺利地写出了高质量的稿子,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而有时候花了很大力气,采访了一大堆材料,却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里有一个新闻价值与采访角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