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西方艺复兴中,人们以理性为中心,提倡民主科学,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现代性设计中的社会制度层面,诸如国家组织、法律规范以及经济体制”,这即我们所说的启蒙现代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现代性也逐渐暴露出弊端。到十九世纪末,在反思和批判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以感性为中心的审美现代性随之形成。审美现代性“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感性诉求,是个人对这个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彼岸的生存感”,更关注个体对现代社会的体验,更着重于反思现代人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涤荡了欧美的思想文化界,包括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作为对现代性的一个反思,所有领域的后现代话语都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批判启蒙理性,反对现代性话语中的理性主义、主体主义、历史哲学等,以反思启蒙的姿态出现。而在现代主义哲学内部也开始积极反思现代性。他们对待启蒙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以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之间的争论最具代表性。文章意在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争论焦点来表明对待后现代主义应持有的一种哲学批判的态度,因此仍然需要启蒙理性所给予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对现代性的利弊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小说主要由政治功利主义小说、审美功利主义小说、审美自足主义(或曰审美超功利主义)小说三种形态构成.政治功利主义相应于启蒙的现代性,审美功利主义小说相应于审美的现代性,它们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唯一具有审美自足主义意味并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亦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7.
在地域小说《大主教之死》中,薇拉·凯瑟通过表现土著印第安人解放自然的观念以及凸显他们的"新感性"特质和印第安艺术的"光韵",展现出印第安文化具有治愈现代文明痼疾和挽救现代性危机的救赎力量,诠释了文学艺术担纲的审美救赎之职。审美救赎是凯瑟打破资本主义社会"铁笼"的策略,旨在纠正启蒙现代性的过激发展带给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以期建立一种人与社会、自然与文明、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理想生存范式。这些艺术构想不仅与启蒙现代性的价值观相互抵牾和抗衡,还是凯瑟在想象世界中探求救赎现代性之策的最佳脚注,进而表明她的地域书写以一种超越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国家、本土与全球相互对峙的创作姿态,介入社会现实和反思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现代性以非理性和生命感性为价值核心,成为启蒙现代性的对立因素.通过对"非平衡性人物"的描绘和对"异教精神"的追求,哈代的悲剧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10.
小说<檀香刑>通过孙眉娘、钱夫人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揭示了关于"民间"与"庙堂"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审美取向.这不仅构成了莫言小说<檀香刑>内在隐形结构,表达了作家的民间写作立场,而且也开拓了具有审美象征意义的"民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包括截然不同的两种: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审美现代性则力图保持人性的完整和精神的丰富。具有自主性的文学和艺术活动正是审美现代性实践的主要形式。而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泛化观点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时代的审美迷失,它导致了媚俗艺术的盛行,同时也导致了文学自主性的迷失。因此,对当下文学危机的突破,也必须从重建文学自主性开始。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的家族及其文化,<狂人日记>主要从反面透视从而形成了批判和否定中国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后起的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则逐渐转变了视角,并逐步形成了赞美和肯定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狂人日记>的重要主题是启蒙,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随着时代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对<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识给予了消解.<狂人日记>塑造了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并深刻地显示了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塑造了用行动反封建的青年形象,形成了注重实际反抗的意义追求.这种不同的意义追求,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对<狂人日记>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自身思想和艺术新质的表现,由此也体现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布洛的“心理距离”的核心是强调审美的无功利性,同时也看到了距离的适度问题一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是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来说有两种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心理距离在当下审美泛化的情形下,可以重新唤醒人们对美的无功利性和超越性体验。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1-58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并在时间意识中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随感录”是启蒙的产物.中国散文的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的反思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审美性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散文理论方面,并且深受西方文学艺术资源的影响.外国的Essay理论、“美的文学”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美学建构产生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反讽最显著的特征是反思性和批判性.沈从文的小说采用情境反讽和语调反讽两种方式,对中国二十世纪刚刚发轫的现代性,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试图寻求一条更人性化的、审美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性的内部张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现代性划分为前期(启蒙)现代性、中期(理想)现代性和后期(审美)现代性,并对不同时期的现代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张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从而论证了三种“现代性”都是相互继承、辩证否定和发展的。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成长小说中的经典.其后这种小说形式在西方世界几乎各个民族文学中都得到发展.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不仅继承了这一文类的基本特征,还大大地发展了这一传统文类.乔伊斯扩展了成长小说的叙事范围,更新了传统的成长观,强调成长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逃离和自我放逐.在探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他发现的是异化和隔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