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法国崛起的"新小说",以反传统为旗帜.它对传统的反叛和否定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小说编织和虚构故事,以故事性吸引读者;否定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把对"物"的描写作为创作的主要任务;反对文学承担社会职责,推崇形式技巧.新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是注重对物的描绘;独特的"内心描写";时空交错;绘画法;迷宫式结构;追求文字的结构变化,甚至以文字游戏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2.
“愤怒的青年”们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其创作背景,对“愤怒的青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小说的创作风格。一,主人公们多为出生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物;二,主题都是反映战后英国的现实生活和道德问题。三,手法直叙平铺;语言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因素逐渐影响文学的格局,文学开始表现个体的独立价值,先锋文学的这一特质在余华小说中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意蕴模糊,余华的创作随之发生转型,对苦难的表现由决绝趋向于温情,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更迭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乡村情结是贯穿于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家的这种情结在其创作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它引领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断变化和朝着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深度延展。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乡村情结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以及乡村情结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态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走出了以往那种肩负政治使命,为反映社会发展必然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过程中,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到其他作家、流派、团体的小说创作,几乎无不受到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正是在这种冲击、吸收、融合、创新的情况下,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它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乡土小说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主题,为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作为乡土小说美学特征的"三画、""四彩",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无疑是展现乡土小说审美形态的重要手段。丁帆凭借自身敏锐的审美能力,抓住这一重要元素来评价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过程,为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和评判提供了一条参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期,军旅文坛上的“农家军歌”以其新写实手法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农家军歌”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出现初期受到关注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农家军歌”与传统军旅小说的对比,指出其创作所遇到的障碍及原因。接着,对90年代中期以后同类题材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创作手法上出现新变化。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梳理,从“言“与“不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文本,从而肯定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农民、市民曲折的历史经历成就了文学的绚丽,平民小说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其中,叙述地域民俗、民风、民情,讴歌人情、人性美,展示理想生活的田园牧歌式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潮流。研究其发展轨迹,对新世纪的小说创作实践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说界革命"与"五四"新小说的衔接被强化,但它与先前小说发展的联系却遭到割裂;相应地,"近代"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阶段也被否认.自鸦片战争以降,先进印刷技术传入,从物质生产层面为小说创作进入快车道作好了准备;报刊等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影响到小说创作各个方面.并使其拥有极广泛的读者群;新兴的翻译小说促使创作逐渐越过传统的藩篱;小说理论的内容与阐述形态也明显改观.这一切在当时的集中发生,说明"近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小说发展阶段.近代小说在二十世纪初走到发生重大变革的临界点,而梁启超出于政治功剩的介入及其巨大影响力的发挥,使六十余年来小说发展的能量积累未按原有的惯性方向,而是以独特的"小说界革命"的形态释放;但它又无法摆脱巨大惯性的摄动,故而梁启超提倡的政治小说只是短暂存在,小说很快又仍按其应有的路径前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社会现象增多。表现这类生活的小说也逐渐丰富起来。留学小说讲述跨语际实践人生故事。表达中国人参与全球化国际生活的现场,是一种横向沟通的文学艺术。20世纪的中国留学小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一位京派代表作家,他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创作性技巧的完美。通过研究汪曾祺50年的创作活动及其不说的文化特征,可以展示作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外来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新文学的影响,是多方位而深远的。它不仅为现代白话文输入了诸多丰盈的养料,更促进了多种新文类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土小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刺激,传教士的本土传教理念发生了转变,加上女传教士的加入和鸦片战争爆发等因素,传教士小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转向,亦即其预设读者群从成人尤其是从士大夫阶层向儿童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6.
本从思想启蒙和喜剧精神两个思维视角,透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风貌。指出,思想启蒙彻底扭转了中国小说从不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使小说走上一条“为人生”的现代化路子;同时喜剧意识又使现代作家获得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精神,为现代小说的虚构叙述,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本具有强烈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度的中国文坛,仍然是一幅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仅以长篇小说创作状况而论,就有不少给人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譬如葛水平的《裸地》、贾平凹的《古炉》、张之路的《千雯之舞》、祝勇的《血朝廷》、石一枫的“青春三部曲”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长篇小说文本建构意义的分析,借以探究中国当代文学自新世纪以来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发展及变化。  相似文献   

18.
自鸦片战争以降,整个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近代文学因而充满着深重的苦难与悲情,20世纪中国文学延续了近代文学的悲情与感伤.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网络文学重要类型的穿越小说的出现,重构了人们的历史想象,消除了国族悲情与感伤,为阐释当下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留给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艺术资源厚实而丰富。其中,对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所形成的艺术经验与艺术精神,又是直接而引人注目的艺术资源。这些艺术资源主要包括:求真的精神、叙事的规范以及史诗性的追求与收获。它们既在艺术经验与精神的层面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在艺术本体与价值的层面显示了《红楼梦》在继承传统中所形成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小说基本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冲击下的一场文本"狂欢"。进入新世纪,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它们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在写作上存在着消解历史、游戏人生的不严肃态度,丧失了文学的纯粹性,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