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31页。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2.能够理解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并且会求平均数。 3.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求平均分数、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时间,等等。如果两个数分别是a和b,那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A,可用公式(1)求出: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画正字收集整理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复式统计表和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说课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盘托出,让大家了解你的教学设想,以便共同研究,优化教学方案,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下面就“求平均数”一课的说课,谈一点看法。一说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总体构思。首先要明确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总体来看,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求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得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直观、简明的特…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材第69页“,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求出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还认得我吗?(认得)对呀,昨天我们还在一起举…  相似文献   

11.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个基本概念.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却常忽略平均数的特征及其意义.因此,教学“平均数”一课就需立足于学情调查分析,汲取教材给予我们的启示,从“情境创设追求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同维度切入达成意义建构”“习题多层开发体现统计价值”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感悟其统计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3页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相信  相似文献   

13.
“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备课札记沈长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一)”,是在学生已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及简单的求平均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  相似文献   

14.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 (一 )”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表及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2.结构简析。本册教材是第八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继续和发展,是进一步学习第十二册“简单的统计 (二 )”的基础。“简单的统计”分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求平均数”两个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的部分,实则是一个整体。先通过两个例题介绍收集原始数据 (用画正字的方法 )与分类整理数据、填统计表的方法。为了分析原始数据的“集中趋势”,又要求平均数,教材仍用两个实例介绍了…  相似文献   

16.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  相似文献   

18.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学建议沈振宝(吉安地区教研室)教材简析统编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分式题和应用题两个部分。(1)式题二步计算三步计算(2)应用题材(二步计算)法、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这些内容与相应的义务教材第四册对照...  相似文献   

19.
<正>教师了解所教主题的历史是教学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平均数是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了解平均数的历史有助于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汪晓勤教授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分为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并概括出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教学的六大价值: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和德育之效。[1]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为例,通过重构平均数的HPM教学,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中的“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求平均数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而是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的。简单的统计知识前面刚学过,所以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故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旧引新,在分析比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