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广义的知识观来审视,语文知识可分为陈述性语文知识与程序性语文知识。而语文陈述性知识可进一步分为记忆性、理解性、与体验性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可进一步分为动作技能、智慧技能与策略性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表述,以及教材取消了“知识性短文”,大大削减了课后知识性练习题的做法,给老师们的认识带来了困惑:到底要不要语文知识,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怎样落实“三维”目标中的语文知识?我们认为,在强调三个维度时,不能随意贬低语文知识的作用。一、要科学地认识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技能、策略都统一在一个“知识”概念里,分作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所谓陈述性知识,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能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死”是“客观”,指语文教学中的识记性知识;“活”是“主观”,指语文教学中灵活性知识。“死去活来”就是让客观的知识主观化,让主观的知识客观化,这样可使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4.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容易理解的,把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两种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而且根据分类的标准,这些知识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可以作为不同的知识类别而存在。但是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或者无意识的知识和言述性的知识就很“玄妙”了。正是这种“玄妙”引起了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解决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前提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专业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专业知识包括语文本体性知识,如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等知识;条件性知识,如关于学生的知识、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语文教学的知识等;同时,还要重点掌握将语文本体性知识和语文条件性知识结合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的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人类知识类型可以归纳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案例教学法指借由案例作为教材,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领会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的实际的知识符合陈述性知识,并可以补充或说明陈述性知识,但是,案例所提供的知识类型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所以案例教学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知识类型的教学,而比较适用于程序的知识类型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义的知识分类可以将地理知识分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等问题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等;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而程序性知识是培养地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关键。根据不同知识类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  相似文献   

9.
皮连生教授综合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层次论以及I.R.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理论.提出了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该教学过程模型既能指导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又能解决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和阶段选择相应的教学步骤。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将于今年2月份首次开考。语文教学心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何考,已经公布了题型:判断题、问答题、论述题、实例评析、自选题。题型有创新、有突破。突出了“理解”和“应用”,并且自由度、灵活度较大。现就各类题型特点及做题要求谈点看法。一、判断题判断题多为概念题。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概念要清晰、准确。如“语文教学心理”与“儿童心理学”、“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各自的定义怎么表述,要分得清楚。学科定义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义的知识分类可以将地理知识分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等问题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等;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而程序性知识是培养地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关键。根据不同知识类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学科或专门领域内的问题解决涉及大量专门知识的应用,这些专门知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离开这些知识,就无法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可以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是陈述性知识。在化学学科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多以化学概念的形式出现,化学概念结构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问题解决者化学学科陈述性知识结构化程度的高低。为了探讨学优生与学困生在陈述性知识结构化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利用概念图技术对被试陈述性知识的结构化程度进行了测查。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大概念具有整合性、纵深性和高阶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可破解语文知识的“碎片化”,突破语文教学的“平面化”,改变语文学习的“低阶化”。然而,当前语文学科大概念教学陷入提取依据模糊和实践指导缺乏的实施困境。在主体上考虑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发展,在内容上指向专家思维,涵盖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教学知识,在结构上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在功能上具有迁移价值,以这些为标准,可以明晰语文学科大概念的提取依据。语文学科大概念在宏观层面确立学科核心概念,建构学科思想方法,在中观层面实现抽象概念的课程转化,确立明确的课程组织实施框架,在微观层面实现教学底层设计,形成语文学科大概念教学的层级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一、"转"在学习理解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理解学习的意义,重视不同的知识类型对智慧发展的影响,改正以陈述性知识为教学目的的误解,转变为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二者的结合中和更多的"做"中萌生智慧。二"、转"在学法优化处在教学法,一要重视在学习新知识时加强与学  相似文献   

15.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明确不同类型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是把握历史教学本质的基础,学会分析历史知识的类型是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历史知识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教学为例,阐述分析历史知识的类型、挖掘不同类型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的方法;讨论以不同类型历史知识的教学为载体,实现历史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组成、分类;②掌握三种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的本质区别;③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以及三种分散系对比,初步掌握“胶体”的定义、特性、分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明确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可见,“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经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源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呢?对此,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2013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PISA2015科学框架草案》,其目的是为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试题目的编制提供依据.该框架将“科学地解释现象”、“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科学地解释数据和证据”定义为科学素养的三种能力,把PISA2006测试框架中的“科学知识”定性为“内容性知识”,“有关科学的知识”细化为“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并首次提出科学素养能力和知识类型的“认知需求”框架.这是PISA测试对“科学素养”内涵给出的最新解释.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会对我国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知识更需要教? 知识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教学效率的一般规律性要求来看,程序性知识更需要花时间去教,因为这类知识更有利于形成相应的能力.比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怎样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知识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写作所需的知识加以分类,划分哪些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哪些属于程序性知识,分类越细致越有利于具体的教学实施.而程序性知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